有人说 iPhone X「刘海」里,塞进了一台 “微软 Kinect”,原本我不信…
从先前 Windows 笔记本的解锁到现在淘宝、支付宝用来验证身份,面部识别技术早已进入一部分人的生活中。不过,自上周苹果发布了 iPhone X 后,Face ID(面容 ID)这项 “刷脸” 技术,很可能会像指纹识别一样,成为更多人的日常。
对于那些对新科技持欢迎态度的用户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从此以后,解锁手机可以有更酷的方式。
不过,相较于单纯用一个前置摄像头所实现的面部识别技术,iPhone X 的 Face ID(面容 ID)则要更复杂一些。在 iPhone X 屏幕顶部的 “刘海” 中,内置了一套由多个传感器组成的「原深感摄像头」(TrueDepth),它会投射超过 30,000 个肉眼不可见的光点,对用户的面部进行分析和绘制,进而生成一张深度图。
但听起来,你会不会觉得 Face ID 这套面谱绘制技术很熟悉,仿佛似曾相识。假如你还有印象的话,微软 Kinect 上的那套跟踪技术跟这是非常相似的。后者同样是通过将投射 30,000 个激光点,然后通过特殊芯片获取深度信息。
一个是为手机提供面部解锁,一个是跟踪用户的动作。尽管两者看似没有任何瓜葛,但实际上,这两种技术的硬件都是由同一家供应商提供的,那就是以色列公司 PrimeSense。(这家公司已于 2013 年被苹果收购)
尽管 Kinect 的体感跟踪功能可能远不如 iPhone X 的面部识别那样轰动,但 Kinect 的出现多多少少还是承担起了深感相机技术拓荒者的角色。
2009 年,微软的 Kinect 诞生,改变了玩家与游戏的互动方式。2013 年,微软将自家的技术与 PrimeSense 紧密结合,推出了 Kinect 2.0。它具备更高精度和分辨率的体感装置,它可以识别你的面部,甚至还能洞悉你的心跳。
与此同时,英特尔也深知这篇领域的重要性,推出了 RealSense,并于 2015 年与微软合作推出了 Windows Hello。
2016 年,联想推出了 Phab 2 Pro,这是第一款采用 Google Tango 技术实现 AR 和机器视觉的手机,也是一款运用红外技术进行深度检测的手机。
而现在,来到 2017 年,苹果将这项被微软定位为家庭娱乐方面的技术运用到了手机解锁验证上。同时,还利用这项技术推出了能够模拟人脸表情的 Animoji 功能。
可以说,从 2009 年发布的微软 Kinect 到 2017 年发布 iPhone X,这期间深度感知技术正快速地发展。8 年前,搭载了 PrimeSense 这套硬件系统的 Kinect 发布后,它成为了那个时期同类型产品销量最高的设备之一,而它身上的这种革命性的深度感知技术也最终成为机器人和 AI 视觉的一部分推力。
(相比 Kinect,iPhone X 少了倾斜马达)
8 年后,苹果发布了 iPhone X,它把这套类似的系统集成在手机屏幕中的一小部分中,将体积大幅缩小,同时也从有线供电变成了由几千毫安时容量的电池来维持运作。
稍微不严谨地说,今天 iPhone X 的「刘海」里的确放进了一台微软 Kinect。当然,你也可以这样理解:
今天的面容 ID,这只是我们迈向更美好未来的一小步。
题图自:iDownloadBlog,文内图片自:SiliconANGLE、The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