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又丑又乱的伪装车,原来是集商业与人性于一体的视觉游戏
各位见过在路上跑的伪装车么?
如果你家附近有个大型汽车工厂或者研发中心,比如上海安亭汽车城这种地方,那么伪装车应该早已成为你日常生活的匆匆过客。这些身上贴有各式黑白纹路的汽车也是汽车厂商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别看车迷和广大媒体同行如此热衷于寻找天涯海角的伪装车,工程师们却不一定把它当成个香饽饽。那为什么我们还会在路上看见伪装车呢?
事实上,伪装车的出现本不是一项技术活。
在汽车厂商正式造出一台能够上路的试装车之前,很多工作都是在研发中心和工厂内部进行的。研发中的新车就像是当年的 iPhone,被不少严格的保密流程保护起来,别说具体配置了,就连外观都不可能被外人熟知。
(设计师在制作油泥模型,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当勤劳的工程师终于按照研发计划造出了可以上路的样车,他们就可以把这台还未完全成型的新车,拉到自家的测试场进行封闭试验。上汽通用广德试车场、广汽的黑河市寒区试验场就要担此重任。虽然有些媒体活动也会在试车场里举行,但除非是厂商主动公开,一般人不可能在这里看见还在研发中的样车。
研发进度再迈出新一步,内部试车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车辆路试的需要,工程师开始有计划地把样车拉到公共道路上。
(广德试验中心鸟瞰官图)
汽车不是手机,装裤兜里谁都看不见,而且绝大多数人的买车抉择都是谨慎的,所以一旦试装车被拉到路上跟车展一样供人参观,被守望多时的媒体拍照报道,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现款车型的销售,阻碍完成新车上市前清理库存的任务。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太早向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所有人公开新产品设计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于是,令人头疼的一个环节终于来了——如何保证这些新车不被好奇的围观群众研究个底朝天?答案就是给车身变个魔术。由于车企有好几种方式造伪装车,需要伪装的车,和需要伪装的部位种类繁多,所以就连伪装都有专人负责研发和设计。
工程量最大的伪装是「重度伪装」。这种伪装一般发生在路试的前期阶段,保密级别较高。
(La Ferrari 谍照,即便是在今天,辨认难度也不小)
为了让路人乃至专业的谍照拍摄者都看不出来这究竟是什么车,工程师往往要给重度伪装车贴上各种大块的伪装盖板,把腰线、大灯、进气格栅、车窗形状等关键的设计要素掩盖起来。更有甚者会通过伪装适当改变车身形态,比如将三厢轿车强行改装成旅行车。
重度伪装车的设计可是个苦差事。光是参与其中的工程师就需要经过仔细挑选,排除一切可能导致泄露的人为因素。
雪佛兰沃蓝达(Volt)首席工程师 Andrew Farah 透露,研发团队在设计伪装车前要和设计师确定需要隐藏的那些特征。尽管这些特征都经过设计师同意,在测试福特野马这种性能车时,重度伪装仍然会导致工程师无法对车辆的行驶表现进行完整测试:
我总不可能开着这种车飙到 250 KM/H 吧。
(LYNK&CO 03 的重度伪装谍照)
无所谓,反正重度伪装车之后还有中度伪装和轻度伪装,总有机会把该测的东西给测了。
研发的故事进展到下一步,新车距离发布 deadline 越来越近,工程师们是时候测测这车油耗和性能了,装甲一样厚重的重度伪装终于要被拆下,更换成车漆一样薄的伪装贴纸。路人们的疑惑也随之而生:
贴个贴纸真能伪装么?
先来看张经典的心理学图片:
这张图的心理学概念是「冯特错觉」,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 1896 年提出,画面中央两条直线的间隔看起来在其他直线交汇处最窄,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视觉错觉,两条直线应该是平行线。
类似的错觉原理应用在伪装汽车上,也可以出现同样的效果,即混淆人们视线,让吃瓜群众们无法通过照片看穿这台车的设计。另外,车头大灯、进气格栅这种细节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贴纸,遮盖其真实的形状。
(在评论区里猜个车?)
2016 年,福特在美国就发布了一种名为「砖块(Brick)」的全新伪装图案。在这种图案的包裹下,我们想仅仅凭借几张谍照来还原整车设计变得非常困难。据称这些伪装图案不仅能骗过人眼,就连精确的计算机建模软件也难以派上用场。
也许你会不屑一顾,毕竟在家族化设计的大潮下,有时候即便是重度伪装车都有很浓厚的家族风格,车迷多少可以突破伪装发现这是一台某某品牌的新车。不可否认的是,在伪装图案的「保护」下,我们能从谍照中看清楚的只是这台车的大致轮廓。
经历过重度和中度伪装,这台车距离真正亮相也就不远了,虽然接下来还有轻度伪装,此时「伪装」的作用已经不一定是保密,一些车企巴不得多点人来拍摄这些伪装车,好为自己引以为傲的新车做免费广告,比如奥迪在《蜘蛛侠:英雄归来》首映礼上的壕气登场:
类似的事情路虎也做过。2010 年,在路虎揽胜极光的开发进入最终阶段后,路虎在全球 10 个城市投放了 10 台揽胜极光。名义上的投放目的当然是做整车路试,不过看看形似地图的伪装图案和车门上硕大的「Hello London」「你好上海」就知道,营销才是这支车队的核心任务。
伪装谍照向来是车媒最受关注的一个栏目,伪装车照片竟也由此衍生出了一门生意,吸引一些爱好者甘于潜伏在封闭赛道的草丛里架好相机等待伪装车的呼啸而过。
伪装车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既然有的工程师会因为谍照泄露而被批评,为什么又有伪装车要招摇过市?与其说是为了「保密」,倒不如这样评价伪装车:
伪装车的存在,本质上还是为了满足车企的利益,这个利益可能是清理库存,也有可能是防范竞争对手模仿,或者给新车博眼球。伪装是例行公事,伪装的目的却是时势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