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主打逆光人像,该怎么理解 vivo 的拍照逻辑?

产品

2017-10-30 16:27

去年年底的时候,vivo 将品牌的副标识由“Hi-Fi and Smart”改成了“Camera & Music”,小小地分析一下的话,不明觉厉的 Hi-Fi 变成了人人都需要的 Music,虚无飘渺的 Smart 变成了更加具象的 Camera,毕竟这个年代,小米都很少提性能发烧,音质发烧的受众就更小了,而 Smart 则很容易让人想起“杀马特”。

这种品牌认知的改变也许是一种大势,相比于宣传什么 25W 的充电功率,远不如充电 X 分钟,通话 N 小时来得好。蓝绿两家这些年的思想转变很明显:大众的,适众的,才是好的。

产品理念变了,才有了逆光人像

蓝绿二厂能在市场上崛起肯定不是偶然的因素,比如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他们在渠道和营销上的巨大能量,但是更少被人提及的是他们的产品策略,以及背后巨量的市场调研工作。

前面说到他们的营销思路是“大众的,适众的,才是好的”,实际上,产品研发定义上,vivo 也有类似的想法。在 X20 的升级版 X20Plus 上市前,vivo 的产品经理分享了为什么要做逆光人像,随后爱范儿又挖掘了更多的信息,知晓了背后的 vivo 拍照认知团队。

各个手机厂商都会有大小不一的拍照团队,比如之前就有传言说苹果有 800 人的拍照研发团队,这都快抵得上一些二线手机厂商所有的手机研发团队人数了。这些工程师们会根据各种场景进行测试,利用各种数据标准来评判拍照效果的好坏。

正如手机性能和跑分是手机体验的基础,但不是手机体验的全部一样,手机拍照也是类似,镜头,影像传感器固然重要,但是看看前几年一到拍夜景就乱飙 ISO 的某日系大厂手机就知道,堆拍照数据之外,还应该有更多人为的影响因素在里面。

简单来说,vivo 对于拍照的认知是,在数据和硬性指标之外,人性化和观感也很重要。前者理性,后者感性。当感性指导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就要小心了,这个时候的决定很可能是错的。

为了防止矫情的感性犯错,针对拍照,vivo 建立了两个决策点,分别是由专业摄影师和评测专家组成的拍照认知团队,以及消费者认知和需求调研。前者是从专业摄影师的角度给拍照工程师建议;确立照片的审美性,而消费者认知和需求结果,则能够确定大众审美的适度范围。

在纸媒和网媒做了十多年的影响产品评测、然后还做了几年广告摄影师,现在李卓的新身份是 vivo 图像认知团队的一名核心成员。看起来他的身份是从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变成了需要应付“吹毛求疵”的那个人,但是在采访中,李卓说:

“其实我还是那个吹毛求疵的人,变化的是我的位置。过去是在外面讲,现在是在内部讲,其中影响力和驱动力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 HDR 的影调,工程师很擅长调试和代码,但他们对影调是没有完整概念的。我现在可以和他们坐在一起,一点一点去优化,不同的场景,有没有人物,一样一样来,直到效果满意为止。这是以媒体身份很难做到的事情。”

(X9s 逆光风景)

(X20 逆光风景)

在没有人像的上面一组样张中,X9s 和 X20 的差距并不算大,主要是 X20 的色彩更浓郁,影调更讨喜一些。这种观感的差异,决定性因素就不是参数了,而是李卓作为摄影师所说的“影调”。

身为理科生的陈曦,学的是生态学,非常关心环保,户外工作和户外摄影是他的常态,他的足迹踏遍了全球五十多个国家。而入职vivo 对于他,打个比方说,就像站的地方是技术和艺术的十字路口。他对爱范儿表示,有人说技术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作为一个理科生,发自内心热爱摄影的他觉得现在的工作就是技术与艺术之间最好的平衡点。

(陈曦摄影作品)

具体到对于逆光人像的理解,陈曦是这么说的:

“逆光人像就是在大光比场景里,既能让人物突出,又能记录下环境足够的细节还原氛围感。在技术上,逆光人像要突破手机摄影本身的局限,用多张采样的技术记录大的动态范围。而在情感上,我们希望能让手机拍下当时的眼之所见,又能符合每个人对于逆光场景的美好回忆。”

传说开发《王者荣耀》的天美工作室有一大堆最强王者段位成员,而我《王者荣耀》好友列表中腾讯员工的段位普遍都很高,这说了什么,说明了天美工作室的游戏研发者的身份不仅仅是开发者,也是水平顶尖的游戏玩家。类似的,专业摄影师组成的 vivo 拍照认知团队定位就有些类似“专业内测玩家”。

vivo 组建这个团队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数据之上,从人性的角度,为“美”构建一个标准,为 vivo 的拍照调试赋予更具美感的特质。

首先承接 vivo 这种拍照理念变化的成功自然是上面说的 X20 逆光人像拍照,消费者调研数据也指明了手机逆光拍照效果不佳是手机拍照的最大痛点之一。

对于普遍认知来说,消费者一般不会用专业的词汇表达甚至不会作为不满重点表达,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存在的,所以 vivo 需要访谈实拍等等方法去分析消费者口中的照片“不好看”、“不清晰”、“感觉不对”等等描述的背后真正的技术原因和需求到底是什么?这是横跨 vivo 拍照硬件、软件和认知团队的协作。

走过弯路,时代变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从拍照专业化到拍照人性化,这种理念转变和成果不是没有代价的,现今记得 vivo 首款主打拍照的手机 Xshot 的人应该不多,但从拍照素质来说,这款手机在当时的国产手机中可以说是相当领先的,在 2014 年上半年的时候就用上了 F1.8 的光圈、光学防抖、6P 镜头。

只是在拍照模式上,XShot 做得相当复杂,细分了儿童模式,运动模式,夜间模式和专家模式。

这就未免太加重用户的使用门槛了,毕竟绝大部分用户都是拿出手机,在自动模式下拍一张照片而已,至于选模式调整 ISO 曝光时间和白平衡这些,还是留给摄影师吧。

做大众消费者调研的目的也就在此,把复杂的场景模式匹配交给更好的硬件更智能的软件,留给用户的就是轻轻按下拍照图标而已,顶多再对个焦。也就是前文说的,大众的,适众的,才是好的。

最终,X20 相比于 X9s 除了在型号数字上进步一大截之外, 在“逆光人像”这个点上,X20 提升最大的就是光线复杂情况下,成像的影调、色彩和人像虚化表现更加真实、自然,更加接近人眼视觉的呈现效果。

(X9s 室外逆光人像)

(X20 室外逆光人像)

(X9s 室内逆光人像)

(X20 室内逆光人像)

通过和前代产品对比明显可以看到,室外逆光拍照的时候,当背景水准相近的时候,X9s 的人脸明显过暗;而场景转到室内的时候,人像水准相近的时候,X9s 的窗外背景明显过曝,而 X20 的背景曝光控制要好一些。

相比于 Xshot 专业技术导向,以及 X7 和 X9 消费需求导向,X20 和 X20Plus 更像是在寻找一种平衡点,洞悉了消费者的需求,但不因专业技术而设置用户门槛。

vivo X 系列产品经理韩伯啸在发布会上介绍逆光拍照时说的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这种“逐一进阶”的逻辑:

“我们只是踏踏实实的一个一个解决消费者拍照时遇到的问题,直到那么一天,不论什么环境,什么人,拍什么,都能通过轻轻点击拍照键,就能轻松得到一张美好的照片。”

都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有的人以为是“把钱用光”,就拼命的烧钱烧器材,从佳能尼康到哈苏徕卡;后来陈冠希说“摄影的真谛不在于器材而在于人”,于是又得一方面搞理性的参数构图,一方面搞感性的美感色彩,最后还是从入门到进阶再到放弃,于是摄影就成了把脑细胞用光的艺术。

当然现在的趋势不一样了,整个 2016 年,用智能手机拍摄上传到 Flickr 的照片占据了总量的 48%,而来自单反和卡片机的照片正在大幅下降,与强调手动调节的单反不同,绝大部分的手机摄影用户都习惯在自动模式下拍摄,这意味着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他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拍照用户体验上。

如果再想到华为 P10 主打的“人像摄影大师”、iPhone 8 Plus 和 iPhone X 上重点宣讲的“人像光效”模式,小米 Note3 的广告语“拍人更美”,也许就会明白另一个趋势:前置自拍大战渐渐偃旗息鼓,而后置拍人的比拼即将进入白热化。

这一轮的拍照军备竞赛,可以理解为怎么人性化地让用户把人拍得更美,只是,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对用户“人性化”其实就是对自己“残忍”。

关于逆光拍照,vivo X20 是这样做的

为了达到精确的场景验证,vivo 的这个拍照认知团队,行走了 2600多公里,走过了海拔 0 米的香港市区,海拔 442 米的大屿山山腰,甚至还有需要一边吸氧一边拍摄,海拔 4719 米的稻城亚丁,目的是在所有消费者可能遇到的逆光场景中进行实景测试…

在对创新需求日新月异的手机行业,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拍照这样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上。产品思想的转变,抽象说是更注重专业摄影师的意见,以及大众的审美取向,一旦具象起来,就是千山万水的跋涉…

以及,8 个月测试的周期,2 万张测试照片和 120 万组大数据分析。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