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拍 “翻” 了三大盒相纸后告诉你,Lomo 新出的方形拍立得体验到底怎么样

评测

2018-03-17 12:51

现在还坚持在 “一次性成像相机” 领域的品牌,大概主要有富士、Lomography 和宝丽来。

而按照 “相纸” 来分类的话,这三家能分出两个不同的派别。

宝丽来借 The Impossible Project 母公司的力量卷土重来,回到自己原本的定位上。它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和标准,在 One Step 相机复刻更新后继续走那条专属旧路。

剩下的两家尽管用着同一款相纸,但他们也在产品思维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对比富士的 instax,Lomography 在 Lomo’Instant Automat 推出之前,基本上和半手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对焦需要估焦,曝光也提供 +/- 1 档补偿的调整,机身也支持 B 门,再加上能外置附加镜头这个设置,Lomography 在可玩性和操控门槛的这个层面上,都要比富士 instax 高一些。

现在,富士和 Lomography 都已经进入 “方形相纸时代”,两家在自家产品上都加上了些变化。富士融入了数码元素,而 Lomography 则坚持复古,用类似 “风琴机” 的概念制作出了这款 Lomo Instant Square。

全装备新派 “风琴机”

Lomo’Instant Square 推出前,我接触的 Lomography 相机也比较少。真真正正用过一段时间的,就只有初代 Lomo’Instant 了。

(对,既不是 GLASS 也不是 AUTOMAT 那一代)

那时候我的 “拍立得主机” 是富士 instax mini 90,在用 instax mini 90 的那段时间也试过用 Lomo’Instant。简单比较两者后发现,两者最直观的差异在机身材质上。富士 instax mini 90 虽然不太重,但压手感会比 Lomo’Instant 明显一些。

Lomo’Instant 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随意,全塑胶机身、按键的感觉反馈都真的比较一般,不太稳固。再加上 Lomography 的操控设计本来就带一点门槛,习惯了全自动的用户用这个确实有点不舒服。

(Lomo’Instant Automat)

Lomography 后来推出了 Lomo’Instant Automat,不论是机身和操控都改变了不少。但很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详细体验过这款产品,未能很将这细节讲清楚。

直到上手这款 Lomo’Instant Square,我才能体验到当中的差异。

对比初代 Lomo’Instant,这款兼容方形相纸的 Lomo’Instant Square 有明显的压手感,机身给人的感觉是更加扎实稳固,配合机身的金属色涂装也能带出质感。

相比之前的产品,这一代的蒙皮也细腻不少,这样的处理也让 Lomo’Instant Square 收纳状态的握持感好了不少。

Lomo’Instant Square 用上了折合收纳式设计,打开之后拉出一个内帘结构,这个造型跟宝丽来传统的 “风琴机” 有一点点相似。当用户打开结构的同时,相机镜头盖也会打开,也只有在结构完全打开的状态下,用户才可以推动对焦结构。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联动机构不是每次都能够正常运作的,有些时候还真的要 “手动” 打开镜头盖。不知道这个是个例事件还是共通的小毛病,但各位在拍摄前最好还是先确认下,不然很容易就浪费相纸了。

除了机身造型和这个结构,Lomo’Instant Square 的其他部分都按照之前的思路走。

机身右侧附带了肩带的连接位,Logo 上方也有显示相纸剩余数量的 LED 灯。机身造型改变后,Lomo’Instant Square 的相纸出口就移动到机身上方。

机身正面就只有快门这个按键,闪光灯旁边的反光块只是一块自拍镜。

Lomography 跟富士 instax 不一样,他们没有为横竖两种不同的握持模式搭配对应的快门按钮。闪光灯上方多了一个小开孔,这个开孔是用来放 Lomography 推出的专用滤色片。加入滤色片之后,拍摄时开启闪光灯就有各种不同的效果。

提到自拍镜,就先提提这台机的自拍配置。

一般情况下,Lomo’Instant Square 的最近对焦距离是 0.8 米,在这个距离下要看清那块自拍镜再估算出视差的话其实有点难度。官方在相关教程中也提到,这款机的规律是拍摄距离越短,视差就越大。所以如果要直接自拍的话,难度就很高了。

其实,Lomo’Instant Square 套装版中附属了一个人像玻璃镜头,接上之后能够将 Lomo’Instant Square 的最近对焦距离缩短到 0.5m,这样手持自拍的话,糊片的几率会更低。

而且,这次的机身底部收藏了一个自拍遥控。对比之前做成镜头盖的遥控,这次直接在机身上预留空位收纳,这样的话能够减少丢失的状况。收纳槽旁边就是常见的 1/4 螺丝接口,方便用户将相机接三脚架。

拍摄操控按键都主要集中在背部,Lomo’Instant Square 搭配的按键跟之前推出的 Lomo’Instant Automat 是一致的,闪光灯、多重曝光、背光补偿、快门模式以及定时自拍,这五个按键用来控制拍照时的各种模式和状态。

习惯了 Lomo’Instant Square 操作的用户应该不会觉得陌生,但常用富士 instax 的用户和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玩家,则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习惯。

就外观和做工而言,Lomo’Instant Square 确实要比之前的产品进不少。材质更换、做工扎实之后,少了几分 Lomo’Instant 上的 “土炮味”,换来了些当代的精致感。

更新的惊喜不仅仅在仿风琴机的风格,遥控器收纳、相纸仓 “后背” 可换结构这些细节更新也对体验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单从这里下结论的话,Lomo’Instant Square 的更新确实会让机器变得更好用。

但前提是,你是个熟悉 Lomography 系列相机操控的人,才能够感受这方面的提升。

更多操作,更高门槛

之前就不断在强调,Lomography 是一家强调手动拍摄体验的相机公司。

不论是他们接手的 LOMO LC-A 胶卷相机,还是后来推出的 Lomo’Instant 系列拍立得,Lomography 的产品都有着浓厚的传统味道。

这个操控传统化是从 “对焦” 开始。Lomo’Instant Square 其实不像其他传统相机,它只有三档估焦,分别是 0.8m、1m-2.5m 和无限远。机器取景器内部也有两组框线,来对应这三档估焦。

选择 0.8m 这一档的时候,用户取景的时候要看取景器中的 “内框”。这个 “内框并没有在明确框在取景器中,Lomography 也只有在官网和其他销售网站中列出了解释。0.8m 的框线会比 1-2.5m 再小一点,就是一个压缩在取景器右下方的小正方形,用户只要把拍摄物放在里面就基本不会出错了。

不过上文也提到了,这个距离要用来手持自拍还是有点困难。用户要拉近对焦距离的话就必须要用上套装中附属的外接镜头,接上这个镜头之后相机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到达 0.5m,这样要近距离手持自拍也可以。

对比打开微距模式之后就能够将最近对焦距离压缩到 0.3m 的富士 instax mini 90,Lomo’Instant Square 还真的不够方便。

实际拍摄的话,Lomo’Instant Square 的距离感还是比较难把控。相比这一点,近距离视差的问题都不算大。

拍摄之前,要好好估算一下相机和被摄者之间的距离,这个的话,要不就要求用户有很强的空间距离认知能力,要不就是拍照老司机,能够大概估算出人跟相机的距离。不然,还是要老老实实看清楚,浪费一两盒相纸才能磨练出来。

如果你在这个距离抓拍,基本上,新手是不可能的。

1-2.5m 这个范围用的是内框这个框线,这条框线很明显地用分色的形式印在取景器上了。1m 这个距离人还是比较好感知的,所以这个焦段也比较好用。即便你是街拍,2.5m 这个也能为你拉开距离。

虽然拍立得相机的反应比较慢,但这个距离也不会让路人产生不适感。只要你不要太过鬼祟的话,也没有问题。

当被摄物超过 3m 的时候,那就可以直接将相机推向无限远这一档。这一档主要就是为了风景、大街景服务了,也是最好估算的一档。取景范围,就是整个取景框了。

体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Lomo’Instant Square 最难的还是估焦,很多时候的废片都是因为对焦不准、糊片造成的。而另一种 “翻车” 状况,大多数来自曝光。

Lomo’Instant Square 跟数码相机不一样,即便长期插着电池,它开机的时候记录的都是最原始的设置,就是默认自动挡快门、±0 EV 背光补偿、闪光灯打开。要是你没有注意,打开就想直接拍的话,那很有可能就会直接在曝光的时候翻车了。

所以在曝光的时候再强调一次,除非你手速很快,不然抓拍真的是不可能的。对,不可能的。

Lomo’Instant Square 的背光补偿是只有 ±1 档可选,差别会比较大。要用好这个,除了多拍多判断,跟着样张的大概思路去估算,也没有其他办法。

至于拍出来的效果,没有外置任何工具的 Lomo’Instant Square 拍出来,其实真的跟富士的传统三寸相纸拍立得机身没有太大差别,成色的倾向、画面锐度这些因为用的相纸一致,成像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可能是三寸相纸和正方相纸带来的差异。

富士的 SQ10 不一样,SQ10 是数码拍摄再打印出来的,所以差异可能会比前两者明显。

需要提到一点的是,Lomo’Instant Square 有 “换底” 结构。它的相纸仓盖是可拆的,套装中附属了一个支持三吋相纸的专用后盖,用户直接拆除背后的转轴,然后将后背装好再套上转轴即可。

操作还是很简单的,而能让一台机器可以体验两种拍摄模式,这也是 Lomography 最好的地方。

就操作来说,Lomo’Instant Square 还是跟着 Lomography 的传统走。它的 “自动档” 也能够满足正常拍摄,丰富的拍摄设置也能让部分手动玩家体验到拍摄的可玩性。

但要熟悉操控、准确完成拍摄,还是有些难度的。相比简单直接操作少的富士 instax 系列,Lomo’Instant Square 的操控门槛和学习成本要再高一点。它遥控操控者对估焦、测光有一定认知,不然总会在曝光设置和对焦这两点的失误上浪费不少相纸。

还有就是,这一代 Lomo’Instant Square 还是避免不了一些小毛病。我手上这一台就出现了镜头盖偶尔不能联动打开的状况,不知道这是小概率事件还是怎样的状况,但还是希望 Lomography 官方可以多注意这些小问题。

“大同” 与 “小异”

对于 Lomography 整个体系而言,Lomo’Instant Square 还算是保持水准的一作。

机身质感的提升可以看到制作技术的进步,Automat 的出现也为 Lomo’Instant Square 这位后辈带来自动化拍摄提供了更稳定的基础。

再加上 Lomography 对 “拍摄玩味” 的把控,让这款新品的特点更加突出。拆卸式 “后背”、自带扩展镜头结构(SQ10 和 instax mini90 都没有预留接外置镜头的结构),还有附带多重曝光切割工具等配件,这也让机器的卖点变得更鲜明。这些,都是 Lomo’Instant Square 的 “特异点”,是吸引人选购它的卖点。

但在本质上, Lomo’Instant Square 也还是一台用富士相纸的拍立得。

这一点要放在 instax mini 系列、SQ10,乃至徕卡的 Sofort,都是一样的。要是在没有任何附加配件下,它们的成像颜色、画质倾向等也没有很大幅度差异。要拍出 Lomo 胶卷那种特色,玩家应该还要从更多的外置工具上入手。

或者,等 Lomography 出一个可以装上 LOMO LC-A 胶卷相机上的方形相纸后背,会更加直接。

只看价钱的话,1898 元的套装售价对 Lomo’Instant Square 来说,也是保持着相应的水平。完全传统的机身,肯定会带数码功能的 SQ10 要便宜。也有很多人会舍弃 SQ10 的小底数码相机,投奔到 Lomo’Instant Square 的行列中。

如果你之前完全没有拍过拍立得的话,那选富士可能会让你浪费少点相纸。但要是你打算深耕这个坑,打算要一台可玩性更高的拍立得,那可以兼顾两种相纸的 Lomo’Instant Square 会更适合。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