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AppSo

2018-10-14 22:10

生活最可悲之处莫过于它是一条单行道。你永远不知道如果当初在抉择的路口选了不同方向,人生际遇会有何不同。

但此刻,重新体验人生的机会摆在了我面前:在《中国式家长》这款国产独立游戏里,你将会重新体验自呱呱坠地到奔赴高考的历程。而成长的方向,既要看个人的选择,也要迎合「家长」的期望,这种夹缝之中实现追求的处境也许会让许多人感到似曾相识。

或许这种感觉对我们来说太过熟悉,游戏的主题赚得了不少共鸣,自 9 月 29 日在 Steam 上架以来玩家在线人数一直保持在前 20 名,并与另一款国产游戏《太吾绘卷》一道破天荒地同时进入 Steam 周销量排行榜前十位。

这是谁的人生?

和被动接受成长的现实不同,在游戏里,从第一天就可以主动地改变生活的走向。

 

比方说,游戏包含了智商、情商、体魄、记忆力、想象力、悟性和魅力几大属性,属性的数值高低决定了玩家扮演的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或是学会某些技能,若是情商太低就迟迟学不会说话、体魄太低就会常常生病等等,而属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玩家的个人选择。

每回合都可以通过名为「挖脑洞」的翻砖块小游戏来提升属性,点击某种颜色的砖块即可提升对应的属性,每次点击都会消耗行动力。此外,可以通过安排唱歌、运动、学习等日程来提升属性。日程分为学习和娱乐两种,顾名思义,学习类倾向于提升智商、记忆力和面子,而娱乐类日程则有助于记忆力、想象力和情商的发展。每回合最多安排 6 项日程,日程安排完毕以后便能够点击到下一回合,行动力也随之回复。

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的发展路线,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的话,游戏本身也将失去乐趣。父母会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予各种期望,在一开始只是「健康成长」、「聪明伶俐」等只需要几十一百点某方面属性便可以完成的简单目标,敷衍地游戏也照样能满足他们的期望,一切都是这么轻松,也就无怪乎很多人会怀念童年了。

随着年岁渐长,玩家将会逐渐体会到生活带来的压力:父母的期望阈值变得越来越高,目标成为了「进入重点中学」、「学会说话的艺术」等需要数千属性点才能完成的高远目标;同时父母也有了「满意度」,如果不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或是将太多时间投入娱乐活动中,便会导致父母的不满并招来斥责,降低角色的行动力,带来心理创伤——不仅会给角色打上「自卑」、「消沉」等标签,过高的「心理阴影面积」甚至会让游戏直接走向失败结局。

于是在我的存档中,为了迎合父母,我被迫当一个「乖乖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然了,由于资质平庸全都发展得很一般,就像是现实中的自己。然后堪堪压线考上了本地的重点中学,在班主任「高考多一分,挤掉一万人」的口号鼓舞下,将仅有的行动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上,社交和恋爱系统被彻底抛诸脑后。

最终,高考的成绩单递送到手里,我考了个和当年自己在现实中差不多的分数,上了个差不多的大学,一路摸爬滚打下来,成了个淹没在人群中的普通人。当初在中学接触的编程技术、电脑游戏、忍者文化等知识也只是成为日常生活之外的娱乐调剂。

真实得让人难受。

不知道游戏中的那个我,在按部就班地工作、面对屏幕敲响键盘时,会不会想起自己在小时候曾经说过「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大文豪」?

共鸣之旅

尽管披着「中国式家长」的外衣,但游戏实质上更多是对于中国孩子集体记忆的一种纪念。

在日常事件过程中偶尔会插入些随机事件,对于这一辈长大的人来说,里面有太多事情都眼熟得过分:「你被当作家里的招牌,逢人就展示照片」「你像一个催化剂,提前释放了家里的矛盾」「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打别人?——父亲如是说」「因为身高长得特别快,父母总是给你买大一码的衣服和鞋子」……这些从玩家处收集来的事件,忠实地反映了 90 后成长的世界,而这些随机事件窗口下,也附带有一个「你是否有相似经历?」的选项,点击后会显示「有 XX 人和你一样」。

不知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点的选项往往有几万人和我一样——那时候游戏总销量也就是差不多的数字。

噢,还有那个对小孩子而言意义非凡的小卖部。游戏里的父母每月都会给一些零花钱,自己也可以花费精力打工做家务来挣更多钱,孩子的钱,自然是要花到小卖部去的。在那儿可以买到跳跳糖、水浒英雄卡、盗版游戏碟、四驱车等便宜却难忘的玩乐,它们可以降低压力值,避免角色进入负面状态。这些最初的快乐已经成为了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想来都特别亲切。

而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也被制作组做成了小游戏大加嘲讽:比如说父母之间以孩子的特长为武器进行「面子战斗」,又比如说新年时角色和亲戚们「收下吧」和「使不得」之间的拉锯战,只有在限时内保持游标在一定区域才能拿到红包。

共同记忆的最高潮莫过于高考。不论出身贫富,绝大多数的同龄人都曾苦读备战那场极具仪式感的考试。「高考后的夏天,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以及「总觉得,高考前和高考后的生活似乎很不一样」成为了这代人集体记忆的终点,这道分水岭过后,你有你我有我各自前程,游戏至此戛然而止。

家长们并不会因为高考就偃旗息鼓,但学生们的共鸣会。与其说这是探讨中国式家庭关系,不如说是对过往时光的一种追忆。

未完善的自娱自乐

尽管头顶着父母的期望,但确实存在走出其他路线甚至是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会玩的主播们,就丧心病狂地剑走偏锋,将属性全部点到体魄上,悟性也只用来学习体育相关的能力,结果是造就了情商太低学不会说话的高考零分哑巴奥运冠军,在另一个维度上取得成功。

游戏内极不平衡的数值也大有潜力可挖,里面设置了一些几乎百利而无一害的活动,像是「出国旅游」和「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可以大幅提升属性而几乎没有任何惩罚,只要利用得好,就可以走漏洞打出超越制作者预期的好结局。

这凸显了游戏的缺点:总的来说,《中国式家长》是一部「小作坊」味道浓厚的产品:粗糙的 UI、随意使用的网络图片素材、枯燥的流程(我看到「选班干」事件就害怕)、未经验证的数值设计、大量玩梗还有时不时给你灌上一口「我们做独立游戏太辛苦了不允许批评」的鸡汤,让游戏比起一款商业作品更像是个人自娱自乐的创作,也让游戏的实际体验不那么令人舒心,注定了游戏评价会两极分化。

但从制作成本和售价看来,《中国式家长》也确实是偏向于小作坊模式出产,不应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瑕不掩瑜,单是游戏带来的共鸣感就值得我们一试,家长与子女关系的探讨也可能为未来的游戏设计启发出一条新路。

《中国式家长》可在 Windows XP,Vista,7,8 ,10 以及 macOS 10.6 以上系统运行,Steam 及 WeGame 售价 36 元。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