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总是「过目就忘」?这套人人都能学会的思维方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
目录
- 前言
- 我在阅读方法上的探索
- 重建阅读思维(思维很重要)
- 重建阅读方法(保证输出质量)
- 目前的阅读工作流
- 后记——写作过程
本文大约 5500 字,阅读时间大约 9 分钟左右
一、前言
工具只是工具,它并不能改变你,工具只为高效的完成工作,质量如何还是要看自己。
因为我自己也喜欢玩摄影,深深记得一个摄影朋友告诫我的一句话: 镜头不重要,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那个头 。所以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大脑怎么想,而不是工具。
二、我在阅读方法上的探索
1. 被动阅读
课堂笔记。从小被教导要边听课边做笔记,这样才能记在心里,那时的笔记就是在抄黑板上的字 ,或者 在书本上勾勾画画,由老师主导。
摘抄好词好句。等到小学 3、4 年级的时候,要开始写小作文了,最多最烦的作业莫过于日记和好词好句摘抄。
这时候的我,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只是一味的听话,当然一切都是应付, 完全没效果。
2. 主动阅读
第一次主动阅读并且做记录,是在高中了。《乔布斯传》让我读的激动的睡不着觉;《第一财经周刊》成为我扩展眼界的视角。至今这些都影响着我的生活。
主动阅读在于兴趣、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层次与质量提高一个台阶,问题也提高了一个台阶:
- 实体书越来越多,大学宿舍都放不下,后来搬宿舍直接全都扔了
- 不知道怎么用,虽然也做一些勾画或者写感想,也尝试拍照记录,但是要用的时候又想不起来
- 没有再看过,保留的记录、看过的杂志、记过的笔记再也没看过
3. 尝试数字工具
随着互联网以及数字生活的开始,我也积极使用一些软件工具,来建立自己的移动笔记本,满足自己 随时记录随时查看的需求 。
这个时候我的工作流是,把有价值的和没有时间读完的信息,通过 app 收藏起来,然后每周日处理一次。
先后使用方片收集、收趣、印象笔记作为主力。但方片收集不方便收集链接;收趣不可编辑内容;印象笔记文字编辑过程繁琐。这些痛点让我在工作流中非常的低效率 ,而且依然 没有解决如何使用,什么时候使用的问题。
三、重建阅读思维(思维很重要)
通过上述陈述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主要的问题在于信息碎片化,人们日常以浅层阅读为主,知识与思考无法沉淀。
1. 阅读的意义
首先我问我自己一个问题,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书籍自从印刷术开始出现,承担着传播知识、文化、文明的责任。阅读书籍则是了解通过书籍 传播出来的信息 。
所以阅读书籍可以达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功能,核心是提高个人的能力 ,这才是阅读的本质。
而现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爆炸,此时高质量的阅读就非常的重要,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高质量阅读达到个人能力的提高 ,这才是阅读的终极意义。
2. 可感知的目标
通过我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将高质量的阅读与能力的提高 分解开 ,使我们的目标变得 可达到、可感知 ,如图。
高质量的阅读与内容以及读后思考有关 ,内容越优质,思考的越深入,阅读的质量越高。
保证收藏的内容是有价值,来提高内容的含金量。
思考它们,解构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才是自己的东西
举个例子:考试是考验个人的能力高低,通过日常观察,人们考试时是针对题目去检索自己大脑内的知识,找到后写出来就是个人的能力。
所以个人能力的高低体现在,拿出知识的快慢以及系统化 。
平常做笔记其实就是为突发情况做准备,提前做好思考和结论 ,建立自己的信息库,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拿出来。
由此可以得出阅读过程中,可感知、可达到的目标:
- 有约束的收藏
- 感悟、笔记、想法
- 多维度搜索、管理
3. 大脑如何管理信息
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 1:日常的设计》以及对学习生活的观察,总结出下图——知识记忆模型:
人类每天经历的事都会碎片化的记录在大脑中,当人们开始回想某件事时,会根据特别的标签进行回想 。比如:当人们要回想起一句话时,会先去想什么时候看到的、在哪看到的、在什么书上、关键词有什么等等。
当这个 行为不断循环 ,使碎片化的记忆得到整理,就成为了系统化的知识,类比我们高中刷题。
4. 心理世界模型
图书馆模型:
分类归档模型:
- 删除 。没有阅读价值的文章或读完即可的文章,读后应该直接删掉。
- 分类 。有价值的文章要分类保存,减少了堆积的文章。
- 删和分类不断循环,消化待读的文章,达到了良性循环的目的。
5. 高质量阅读流程
通过上述的一步步思考以及 心理世界模型 得出下列的工作流程:收集—阅读—标记—管理。
四、重建阅读方法(保证输出质量)
在重建了新的阅读思维后,通过后面的方法,保证阅读落地的质量以及知识的易用性。
1. 阅读与记录——戴雨森读书方法
非常感谢这篇知乎上的文章一天读完三本书:《我的高效阅读技巧》,对我影响非常的大,我总结了几点如下:
- 要将精力放在书提出的论点上,平均分配精力是愚蠢的
- 以工作的姿势,进入聚焦模式,这样读书才是有效果的
- 没有记录笔记的读书时没有用的
- 记录下核心论点、关键的论据、有道理的地方、有问题的地方、自己的想法
- 笔记要符合自己的阅读习惯,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2. 排版与查看(参考后文理解)
优先级:
- 经济学原理:人的需求的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阅读场景: 信息是无穷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内容要分主次 ,分最重要、重要、正常、了解就好等层次
- 文章要有视觉重心 ,重要的地方一下就可以找到
格式塔心理学:
通过间距、对齐程度、文字大小,间接的表示文章逻辑
五、目前的阅读工作流
我将通过描述我目前的阅读工作流的方式,给与上述方法论以 模板参考 ,尤其是排版上的问题。
1. 读书
通过戴雨森读书法,将有价值的信息, 提取,记录 ,用 MindNode 形成思维导图。
读完书后,不看书,只看思维导图,回想着记忆,在 Bear 中重写文章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 调整思维导图的逻辑 。不一定非要按照书讲述的逻辑,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调整。姜文说《侠隐》:我读过的书,就是我的东西了,和书再也没关系了。
最后, 调整排版 ;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查询资料后,补充上去;将自己的想法补充上去;每章每个部分要用自己的话总结。
2. 读文章(公众号等)
通过微信的方法(建立一个只有自己的群),将读过之后有价值的文章,发送到微信中,每天睡前用电脑处理,形成一个随身的待读列表。
将文章中有用的部分,重新调整逻辑 ,记录到 Bear 中。
3. 工具介绍
MindNode
MindNode 是我目前为止用过最好用的思维导图软件。
- 云同步 。搭配上 iCloud,iPhone 与 Mac 随时切换,随时办公随时查看
- 简单 。功能简单,极致好用,让我可以 专注于做事 ,而不是学习软件
- 使用流畅 。对比 Xmind 尤其明显,在添加、调整逻辑、滑动等交互时
- 美观(非常重要),因为要 分享与讲解 ,美观的思维导图可以直接使用
Bear
Bear 是我目前用过最好的记录工具。
- MacBook 与 iPhone 随时同步
- Markdown 写作方法,只用记住几个快捷键,不需要鼠标点击变换格式,就可切换格式, 保证打字时的心流
- 分享方便 ,用印象笔记时,想分享给朋友看,复杂的要死,Bear 提供各种格式的输出, JPG、PDF 都可以
- 美观、极简 。简单的只有内容,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让我只专注于内容 。有了 Bear 都不用 Word 了,不会再卡死,不用再不停的调格式;会议、报告、笔记、写作现在都在用 Bear 了。
微信稍后阅读管理
这是我看的 AppSo 文章学会的技巧《微信还能更好用吗?看完这 5 个步骤就能 | 有用功》,只建立自己一个人的群,分类管理信息。
六、后记——写作过程
1. 思维导图
我先使用 MindNode 绘制出大纲。
2.Bear
根据大纲写作,同时标记优先级。
3.Sketch 配图
4. 导出
谢谢观看,欢迎来讨论更好的工作方法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