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手机、平板和电脑高效学习?这份效率 App 清单,帮你变身学霸
AppSo 有奖征文大赛已经截稿啦! Switch 、Kindle 等丰厚大奖最终被谁抱走呢?本文是来自杨树同学的入围投稿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拥有学生行业从业资格之久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领导老师一下子下发各种文件资料。学的专业课程又多,一天积累下来难免手忙脚乱。如何应付老师们的信息轰炸并在闲暇之余学点手艺,如何做到优雅高效地接受信息和处理输出信息,我在近两年的工作生活中终于琢磨出了点心得。
手机·Android 8.0.0
作为一名文科的学生,记忆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课本上需要记背的内容,老师也有很多阅读材料会需要我们阅读。保持专注,多记笔记并且多看书成为了每日必刷的任务。
WPS Office
云同步功能很方便,而且跟 Microsoft Office 系列相比功能是类似的。之所以更喜欢 WPS 是因为 Microsoft 的同步速度有点让人揪心。
印象笔记·Evernote
Evernote 我已经用了两年多了,之前也有用过别的笔记软件,但是最后还是一直用了这一款。手机版的印象笔记在笔记排版上很简洁,基本上没多余的输入功能。与此同时,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还是比较方便的。不仅可以搜索笔记本,还能搜索笔记的标签或者是直接搜索到笔记内容。例如下图如果需要搜索 trade unions,在查找到之后点进文本会发现搜索的内容会被标识出来。
手机端 Evernote 主要还是希望用户能在短时间内记录下东西而不是对它进行整理排版,所以功能不拖泥带水十分简单粗暴。文字加粗、下划线这些再加上任务框、分割线和编号,这基本上是用户能在手机端接受到的所有文字相关的编辑功能。印象笔记也有自己的录音功能。不过就个人经验而言录音效果跟使用手机的录音能力有关系。照相和 PDF 的编辑功能不是非常好用,个人还是建议印象笔记只作为笔记收集书写和文档备份的一个工具。
我也有用过有道云笔记和 OneNote。相比于印象笔记,这三个笔记软件各有优劣。
Evernote 的同步速度还是不错的,但是内置表格真的难用。有道云笔记的免费版有广告,不过有一些自带的模板可以选择。而 OneNote 专注上课记笔记 100 年,但是在限制于手机的打字速度,所以不推荐手机使用。并且同步速度很看缘分。三种笔记软件还需要看场合来使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微信上的聊天还没有办法直接存到 Evernote 里需要复制粘贴。个人建议是先收藏,然后在一天结束前整理微信收藏的笔记。
Forest 专注森林
这简直是我学习时候的老朋友了。作为强迫症患者之一,非常不能忍自己种的树死掉了然后留一根秃杆在森林里。最少 10 分钟,最多 2 小时,无论是习惯长时间专注还是擅长利用番茄钟工作法,这款软件都能满足你。其他的类似软件我也有用过,但是发现这种类似的软件功能做得太多反而很麻烦不想让人继续用下去。
Forest 的白名单还是对安卓用户非常友好的,苹果的森林没有办法设定白名单,断了人专注时查搜百科查单词的路子。
Kindle
Kindle 阅读器真的算得上是大名鼎鼎了,在此不过多赘述。我个人认为 Kindle 在手机端也算不错的。由于我们的课程需要读名著小说,亚马逊上能找到很多公版书再配合用邮箱发送需要读的小说和材料,看起来就很方便。且由于手机端屏幕大小的限制,一行字不会太多适合速读,对阅读不需要娱乐性比较强的书来说其实还是很有帮助的。
AnkiDroid
这是一个很流行的专注于 flashcard 制作的记忆学习类软件。Anki 的核心竞争力在我看来就是牌组类型十分丰富。除了简单的语言学习之外,还可以对别的领域例如文学,医学等等进行记背。既可以背单词,又可以背图,模式非常多样化。进入软件后可以下载共享牌组或者是自己制作需要的牌组。在主页上能够看到自己未学习,熟悉和掌握的词的数量。
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根据熟悉程度不同来设定复习时间。这一点在很多别的大单词软件上都有应用到。
欧陆词典
英语真是个不能停下的学科。欧陆词典可以自己添加词库语音以及单词本,而且如果有闲钱开个会员还能一套收了每日英语听力,算起来还是比较划算的。欧陆词典可操作性还是不错的,整体设计简洁,适合追求效率的人群。
除此之外,欧陆词典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单词本。在上课预习到时候查词随手收藏生词,吃饭的时候刷一下基本上两天刷完一课没有问题了。不过这个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它单词本的意思是跟词库挂钩的,所以假设你的欧陆安装的是英文词库,你出来的释义就是英文的。另外,一个单词会有很多用法和释义,这也增加了单词记忆的难度。相比于其他的背单词软件来说欧陆的背单词机制会更复杂混乱,比较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人。
PC·Win 10
手机虽然方便,但很多办公操作还得需要用电脑来处理的。作为一名时不时就需要写小论文的人来说,资料如果不能同步在写作时简直是要命了。
GoldenDict
这一个能随便塞词书的字典软件。GoldenDict 支持的词典格式很多的,用户甚至还可导入维基百科。这个词典虽然页面带着一股 WinXP 的年代感,但是软件的内核还是非常坚实的。图主要是英文字典,用户可以加入其他语种的字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印象笔记
电脑端的功能比手机端的更加强大。由于电脑打字的速度远远高于手机,所以印象笔记在笔记记录方面还是有一些功能的添加的。可以看到相比于手机版电脑版对文字的处理能力有了更多的服务选项。相比于手机的随时看笔记记笔记的简便,电脑端更专注于笔记的书写。
印象笔记可以给很多笔记本设定文件夹,由于个人喜好,目前只有四个大文件夹。事实上文件夹可以根据学科,或者是课内课外等等分类来设定。我个人的习惯是在写文之前把所有资料放在相关的课程文件下的子文件夹内,在印象笔记列好提纲之后把笔记例子链接贴到提纲的笔记中,这样找资料还是很方便的。
Calibre-E-Book
用 Kindle 看书不会用这个软件真的是少了很多玩法了。有些文件看起来不好看的用这个加个封面写个作者马上就有模有样了。
CalibreE-Book 支持电子书格式转换,Word 转 mobi 不是梦。
Anki
电脑版的 Anki 真的强大,原有功能加上能够添加各种插件,让这个软件简直成为学生党的福音。页面跟手机版的设置方向类似,主页能看到基本的大类,进去之后就能直接开始记忆。另外,手机端的页面是有中文版的,电脑端需要自己设定。
加入插件之后 Anki 可以有更多的功能。Image Occulusion Enhanced 是一款 Anki 使用率很高且非常受欢迎的一款插件,可以进行内容的遮挡。
Anki 有很多快捷键可以使用,方便了用户(犯懒)。
Anki 也有自己的统计系统,方便用户每日对自己进行鞭策。我个人的建议是小知识点用手机 Anki 做复习,大片的或者是较为复杂的(有图的)知识点用电脑版复习。
搜索 Everything
Windows 自带的搜索引擎实在是算不上给力的,这款软件很好的解决了我的困扰。除了一般的文件,还可以根据文件的类型进行搜索。软件本身是很强大的,不过对于我这电脑小白来说目前的功能已经足够用了。
iThoughts
看图标就知道是一个思维导图的软件。这个软件其实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帮助在于能够理清所有细节处于系统的什么位置。之后我会继续详细介绍。
SETUNA
SETUNA 是一个截图软件。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截下来的图没有边框浮在页面上,大小的调整也很方便,对于用做平面设计或者是画原画来说都非常方便。另外,这个软件非常的精简,即下即用。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手机和电脑很多事情都是交叉完成的。比如收集资料和记录灵感会用手机,而将这些内容进行输出则是会使用电脑。不过,手机和电脑虽已足够应对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情况,但人犯懒不想背电脑去上课也是有的。我之前因有需去其他地区上课的要求,为了省事,我用平板代替了电脑做了很多办公工作。
平板·iOS 12.1
平板上大部分软件都是跟手机电脑配套的。在学习方面,平板主要就是参考和编写这两大功能。印象笔记同步之后与 WPS 分屏边参考边写文,这个极大的提高了我在平板上写文的速度。
除了一般的收集到的资料外,我们也会有需要阅读的电子书籍(mobi&PDF)。对于这两种书,我在阅读上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PDF 这一类偏向图片的扫描版我一般用 Cabinet 进行阅读。同类的阅读笔记软件也要有很多,Notability,Upad(如果你拥有苹果笔的话,这两个软件真的非常好用于书写记笔记)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如果你需要读大量的书籍,这些笔记工具只会极大的占用你的内存。Cabinet 功能相对于前两者来说功能更加简洁:高亮,文字注释,箭头和书写。打开软件后只需点击两次就能打开书籍,从效率上看这个软件是非常让我满意了。
之前手机端 Kindle 有提到过它适合读轻松的,速读的内容。对于需要精读的内容,我个人更喜欢在平板 Kindle 上看。例如我需要精读一本书,除了一些不能理解的点需要查找之外,我还需要做一些笔记记下感想。由于这类文学书籍句子大多不是很好理解,平板的尺寸能够让屏幕一行尽量显示更多的词汇,这样更有助于我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想再推荐一个字典叫词根词缀字典。这个字典对于理解单词意思的组成有很大帮助。词典的开发者对词根真的很有想法。如果能按照这个系统记背英文单词,相信对英语的理解能够更深更广。
小结
总地来说,如果要优雅应对各种阅读材料的信息轰炸,一定要善用云存储备份的功能。这样不仅能省时间,更是大大的降低你不能及时拿到电脑或者是手机端刚刚编辑过文件的尴尬。以一个笔记软件为收集站,再辅以高效便利的阅读软件和能够有效备份的办公必备三件套,最重要的是要有定期整理笔记和文档资料的意识,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够在面临资料堆积成山而面不改色了。
祝各位早日成为课堂上的陈独秀。
以上是来自数字生活进行时的征稿文章,作者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