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了,为什么《花木兰》的海报还会像 90 年代 DVD 封面?
最近发布的电影《花木兰》国内版海报引发热议,尤其在网友翻出该片在其他国家发布的海报进行对比后,认为就数中国版本的呈现效果最不尽人意。
参与创意设计竞标的海报设计师黄方遒透露,「中国客户要求,要将所有重要人物都展示在封面中」,并最终选择了一张「平平无奇的海报」,这或许是外国对中国大众的审美水平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导致的。
▲ 电影《花木兰》中国版海报
不少人认为花木兰的国内版海报看着像 90 年代的电视剧 DVD 封面的风格。
▲ 截图来自:腾讯网
▲ 截图来自:微博
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相似?通过观察一些老电视剧海报,我们或许可以发现端倪。
不难发现这些海报都有三个共同点:模糊背景 + 人像抠图(人像下半身虚化)、拼贴感强且色彩繁多、文字和图片对比强烈。
1.「模糊背景 + 人像抠图虚化」的海报模式
可能由于操作相对简单、机械,童年时期看到电视剧很多都喜欢采用这种搭配来制作 DVD 封面或者海报——用一张模糊的风景图或者叠加淡色底纹的纯色图作为背景,上面贴上主角们的脸蛋,是老 DVD 封面的标准配置。
而为了不让人像显得过于突兀,设计者普遍会对照片的下半部分进行虚化处理,使之与背景尽量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让前来购买光碟的顾客很直观地知道这个剧是谁主演的,或是迅速判断他/她的颜值、人设是否有吸引力,从而方便挑选。
2. 拼贴感强且色彩繁多
由于人物的贴图基本是从剧中截取画面后抠取出来的,而几个主要角色的衣服、配饰颜色常有所不同,自然就出现了海报的拼贴感强,且色彩比较多的情况。
有人认为对一个设计来说,配色和谐,画面简洁干净,看着舒服,就是标准答案,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丑和美,土气和潮流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辩证关系。早在 19 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懂得把丑的东西作为审美对象了。
丑的,或者说「不顺眼」的东西,有时会因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刺激和审美震撼而产生别样的美感。在大家墨守成规地追求高大上的时候,敢于「丑」,主动「丑」甚至能够成为一种个性的展现。
▲ 椰树牌椰汁的包装是「土到爆,就是潮」的典型范例
在设计里面最尴尬、不讨好的其实是那些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设计(例如上面那些 DVD 的封面),它们被人认为既不美,又缺乏个性。
3. 文字和图片对比强烈
老电视剧海报的第三个特点是文字和图片的冲突感比较强,这样的文字虽使得文案突出、醒目,但不和谐感同时也油然而生了。
我们不难发现,以前的 DVD 封面上的文字普遍都超过两种配色,且多用醒目的红色大字,放在当眼处。
这样做的好处是,来买的人能毫不费力地知道这个剧的名字是什么,演员有哪些,而且只要来客一报剧的名字,店员就可以迅速从一堆相差不大的 DVD 里面翻出顾客想要的;坏处是文字和图片的融合感差,显得有些突兀。
知道了国产电视剧海报设计的这三个特征以后,也许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国版电影《花木兰》海报看上去会有老 DVD 封面既视感了——因为模糊的背景图叠上主角们的虚化半身像,丰富的色彩,高对比的文字,它都具备了。
反观被大家认为不错的几张前期宣传图以及其他国家的海报,似乎都没有这些特征。
在解决了为什么「像」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也许可以论一下「审美」的问题了。
其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对老电视剧 DVD 封面设计产生影响的,除了我们经常谈到的「审美水平」,还涉及多个因素。例如设计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实用性问题(把主演的头像堆在封面,突出剧名)、审美惯性问题等。
根据接受美学,我们对于超出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审美起来需要消耗精力。换言之如果封面都很艺术,中老年消费者可能就会觉得设莫名其妙,而在挑选光碟时把它忽略过去了。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那像《花木兰》这种迪士尼的电影,海报设计的投入肯定比国产电视剧大吧,还是丑就说不过去了吧?审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对一样事物美丑的感性判断是会因时、地而变的。
▲ 巴黎世家今年的七夕海报也因为「土」受到热议
就像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是以体格纤弱为美的,但我国五十年代的宣传画上的人物却都拥有小麦色的肌肤和健壮的体格。同样的道理,十几年前你在逛 DVD 店时看到封面觉得顺眼,现在你再看觉得丑,那你可以说十年前的你是错的吗?其实审美习惯和审美水平是两个概念,没有必要因为现在的眼光不同了,就否定过去自己的审美水平。
你也许又会想,即便我们不说《花木兰》的海报丑了,但它的审美落后是事实呀。并且对比其他国家版本的海报,它们可都很符合现代审美。难道网上很多人的分析是对的,国外认为我国人民的审美习惯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吗?
这个可能性也许是存在的。毕竟之前也不时会有某些国籍大牌设计出来的「中国风」衣品在我们看来造型奇葩、审美落后的事情。
此外,也有声音认为我们没必过于敏感,并贴出了《蜘蛛侠》和《惊奇队长》的海报,把他们和《花木兰》的海报并置,指出设计和《花木兰》海报也不乏相似之处,认为迪士尼是向来如此的。
我们并不去判断对错,本文之所以会着重分析为何《花木兰》国内的海报和以前的 DVD 封面相似,而只花少篇幅聊审美,是因为审美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不是一两句美丑可以说清楚的。
但是,「像」这一点却是可以有事实依据的。知道为何「像」,当我们想「不像」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如何「不像」了。另外,对于老 DVD 封面,也许有一天,你拉开尘封的抽屉,抽出一张,反而会因为怀旧之情而觉得它很有爱呢?
另外,说句实话,为了写这篇稿子,我凝视这张海报已经太久了,加上每次打开手机浏览器都是它的倩影,我发现自己已经越看越顺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