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牢笼:重新构建人机关系 | 领客专栏·离线时间
四年过去了,尼古拉斯·卡尔的核心主张还是没有变:互联网会让人们变蠢。在他的上一本书《浅薄》(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收获了无数赞同之后,卡尔又将目光放到了技术本身,这次的问题不算新颖:
在自动化技术(automation)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工作都交由机器去完成的时候,人类自身的智能会不会越来越弱?我们制造机器来替代我们去完成工作,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了,还是更愚蠢了?
这个问题已经在主流舆论里流行了很多年,但不知道为什么,在今年又有很多学者、专家加入到讨论的行列。经济学者 Erik Brynjolfsson 在他的小书《与机器赛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意犹未尽,又出版了加长话题版《第二次机器革命》(The Second Machine Age)。有可能是这个星球最好的科技记者 John Markoff 也来凑了热闹,Dancing with the Robot,听上去相当乐观积极。而卡尔是一个标准的反思者,冷静又富有见地。
首先,卡尔戳破了一个谜团。在自动化技术替代越来越多的人力时,我们总会趋向于认为:机器把人类从繁复的、低层次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抽身去做了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
但实际上,这只是个假命题。更多的人并没有成为创造高层次价值的人,比如艺术家,而仅仅变成了操控机器的人。人类本希望自身的价值可以提高,不成想却被「去技术化」。
计算机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一个例证。想象一下你昨天的旅行,上周的体检,或者现在手头在做的工作。飞机驾驶、诊断仪器,电脑软件都已经由计算机完全接管。它虽然没有完全夺走个人的主动性,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飞机、医疗仪器、计算机这些高度复杂的设备并不需要绝对专业的人才能操控,因为这些「相关专业技能」已经植入到机器里,人类需要的只是 Press the button。
所以我们最终会变得越来越蠢,然后等待机器智能爆发的那一天来临,缴械投降吗?当然不。
卡尔将书名中的 Automation and Us 进行了重构,给出了他的观点。问题的根源在于「去技术化」。机器夺走了我们的技能的原因在于:机器在被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完成工作,而这一诉求几乎是一个死循环——机器处理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分担了越来越多的核心工作,而人类只能被动地去协助机器,创造、应变、技巧被不断削弱,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帮手。
图 by Yarek Waszul
那么,我们就把这个流程交换角色模拟一次。让人占据这个流程的核心位置,去应对行动、去判断、去创造。机器成为配角,在必要的时候辅助人。以人为本的自动化,或者说是人性化的自动化。这并不需要什么新技术加持,只需要在保证人类的技能不会因为过度依赖机器而退化的情况下,将人与机器这两个系统更高效地进行安排,发挥出各自无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听上去有那么一点点「理想化」,但就像卡尔所说:「希望通过这条看似更加人文主义的路径,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自己的世界。」听上去,对机器还是有那么一些顾忌呐。
声明:「领客专栏」所有文章均由原作者授权 AppSolution 发布/转载,任何个人/组织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