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高效做好数字笔记,这方法一定管用 | 领客专栏·電腦玩物

AppSo

2015-07-23 14:13

两个月前,我在「电脑玩物」分享了自己做笔记的一个基本格式:「三层空间的笔记法:行动、构思、封存」,因为简单易上手,而且从我自己的实践看来确实有让笔记焕然一新的效果,所以获得许多反响。

但是也有许多读者留言或来信,询问在不同使用情境下,三层笔记法的变化方法。因此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实际分享我在各式各样需求下应用三层笔记方法的案例。

客观地说,从去年开始慢慢尝试研究三层笔记做法后,我的大多数笔记逐渐都变成三层空间结构,因为它就是一种笔记的基本范式,在任何人使用与使用任何软件都能不额外花费时间就能完成的前提下,满足了下列四个需求:

  • 把混乱条理化
    我当初构想三层笔记要解决的就是理出头绪的需求,当杂乱想法都写在笔记中时,如何赋予之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架构?
  • 凸显行动
    我常常在「电脑玩物」推广行动笔记的概念,不是用行动装置做笔记,而是让笔记产生行动,三层笔记让我们聚焦在做完笔记后下一步延伸出什么具体行动。
  • 保留过程
    三层笔记中的封存层带有累积过去经验、还原思考过程的意义,那些在行动整理中暂时觉得不需要的内容会被移动到封存层,这些现在用不到的东西或许在未来思考或行动中会起死回生。
  • 动态笔记
    行动的笔记应该是流动的笔记,随着行动产生的意外而不断修正。三层空间结构与数字笔记复制粘贴的特性,可以使内容随时从封存再次进入构思,从构思具体归纳行动,而搬移特别容易。

evernoteBnote-02

1. 资料笔记

如果只是运用像是 Evernote web clipper 这样方便的工具疯狂剪贴资料,那些单纯剪贴的内容以后使用到的机率真的不高。大量的资料在以后寻找时,自己常常会忘记当初收集这些资料的重点与目的,反而增加了使用时的杂乱,对知识库的构成没有帮助。

于是我在资料剪贴笔记加上了三层结构:

  • 封存层:剪贴的网页内容放在封存层。
  • 构思层:写下我读完后归纳的重点。
  • 行动层:写下我觉得、我想要这则资料未来要用在什么用途上。

这样做的优点就是以后找到这篇文章时不用再读一遍就知道里面有没有我需要的重点,甚至在未来需要某个行动时透过关键字找到这则笔记,以及提示我可以采取什么行动。

evernoteBnote-01

2. 读书心得笔记

我之前分享过自己利用 Evernote 制作读书心得笔记的方法,后来我也慢慢的加上三层笔记结构,让原本的读书心得更有条理:

  • 封存层:拍照储存自己觉得最值得再读的那几页内容,也同时在旁边注记心得,方便以后搜寻,比较像是在做简单书摘。
  • 构思层:写下自己每一次阅读告一段落时的心得反思,有点像是在构思层写一篇完整的读书心得报告,而不只是零散的心得记录。
  • 行动层:写下自己未来可能在什么情况下会需要这本书的内容,或是真的把撰写的读书心得上网分享变成行动,亦或是写下继续阅读其他相关著作的行动。

3. 上课学习笔记

通常在上企业内训课程,或是去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时,都是以学习到什么东西为目的,这时候三层笔记也能发挥效用:

  • 封存层:讲座前就先新增学习笔记,事先就把讲座资料写进封存层,也可以当作自己记得去上课,以及导引路线地点的指引。
  • 构思层:用「讲师讲什么?自己想什么?」的对话格式,把演讲里自己感兴趣、有需要的重点和想法纪录下来,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花一些时间在讲座中把自己的想法更多的延伸记录,即使漏听一些讲者内容也没关系(除非是教育训练)。如果有事后复习机会,则尝试在构思层归纳更具体的个人心得,并且把一些零散的笔记移动到封存层。
  • 行动层:如果是为了学会什么东西去上课,那么上完课后应该会有一些具体的行动,甚至有一些课后作业,例如想要实践一次看看这次听到的方法,那么就把这个实践练习的计划写在行动层。

evernoteBnote-03

4. 文章草稿

到现在我的 Blog 文章草稿也都变成三层笔记结构,通常他们的样子是:

  • 封存层:一开始都是搜集到的一些相关参考资料。
  • 构思层:一开始是文章的概念发想,然后慢慢变成大纲,加上开场与结尾设定,这时候一些用不到的初期发想或是多余的大纲移动到封存层以备不时之需。最后文章的草稿在构思层完成。
  • 行动层:文章的标题修改过程,文章的核心文案,则在行动层去做规划,独立出来是因为这是特别重要,而且需要和构思层的草稿同步对照修改的内容,放在两层空间里方便对照。

5. 会议记录

如果是我主办和主持的会议,我会用之前设计的更专业的会议笔记范本来掌控会议进度。

但是如果我只是参与会议,单纯要写自己的会议笔记,那么我就会使用三层笔记法:

  • 封存层:一样事先就建立好这则会议记录笔记,把会议通知、议程、相关资料丢在封存层,方便开会前整理与开会时查询。
  • 构思层:和上课笔记有点像,同样利用简单对话体来记录「别人讲什么?我想的是什么?」的对照关系,用这种方式把会议过程记录下来。事后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在构思层进行归纳整理,整理出这次会议的共识条目,把额外资料移动到封存层。
  • 行动层:会议通常都会赋予会后任务,这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在会议过程中听到的个人任务,先纪录在行动层,更加清楚明白。

6. 任务笔记

以电子邮件来件、主管口头交办、自己想到等形式出现一个新任务,如果这个任务稍微有点复杂,也可以用三层笔记法让他执行起来更明确有条例:

  • 封存层:通常放任务相关的邮件资料,或是一开始主管口头交代的零散纪录备查。
  • 构思层:把封存层资料里真正跟任务有关的内容,复制到构思层,也就是把杂乱的任务资料抽取出真正有用的部分,方便自己检查,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注记。
  • 行动层:把完成任务必须要做的具体步骤分析出来,然后一步一步写在行动层中,让自己可以知道进度。

大任务的交办通常都有些杂乱而且不够具体,透过三层笔记就可以有效率的储存资料、抽离出重点、转化成具体步骤。

另外这些任务常常不会一次就交待完成,自己与对方或许临时想到又要增加一些资料,这时候同样在三层笔记中的封存层纪录每次交办的过程,然后在构思层整理最新版重点,并且在行动层规划真正要做的行动,这样整个任务的执行过程就更加清楚了。

evernoteBnote-04

7. 上台报告笔记

简报、演讲等需要上台报告的任务,我也会用三层笔记做规划:

  • 封存层:一个上台报告的任务通常事先会有不少杂乱的资料需要整理,例如交代任务的邮件、邀请演讲的对话,总之跟这次上台有关的资料都放在封存层查询。
  • 构思层:制作简报前,我习惯现在先在笔记规划大纲与点子,这时候我会把上台的主题重点、面对的目标听众写在构思层,接着利用平常零碎时间在构思层慢慢想大纲,或是临时想到什么好点子就补充到构思层。等到真的要制作简报前就再整理一次构思层,先把大纲完成才开始制作简报。
  • 行动层:上台的日期时间与地点,写在行动层以免忘记。但更重要的是我也会在简报已经完成的上台前,再把重点归纳一次放在行动层,好让自己上台报告时明确抓住核心。

evernoteBnote-05

8. 企划笔记

如果需要从头到尾构思一个企划,例如规划一场活动、推广一本新书,这种从无到有而且很花脑力思考的工作,三层笔记也成为我进行企划时一个重要的辅助:

  • 构思层:这时候我先从构思层开始,把最初的设想,先杂乱地一一写在构思层,这类企划工作通常不会是在一个特定的两个小时内就能完成,更常出现的情况是偶尔想到一点,就需要修改与补充,这时候就不断进入构思层中慢慢完成企划主题、流程、目标等设定。
  • 封存层:构思过程中慢慢淘汰不需要的东西,就移入封存层,企划过程中接收到的额外资料或重要参考,也可以在封存层列出备查。
  • 行动层:最后,要开始执行这个企划需要哪些具体行动,就可以在行动层实际列举出来,一一执行确认后,就能进入项目笔记管理的阶段。

不过企划阶段有时候需要让自己专注思考,这时候我会加上最近分享的「纸本手写笔记」的辅助,去专注画出企划的流程图像。而事后我会把拍照储存的手写笔记插入封存层,然后把照片中的重点内容用数字笔记方式誊写在构思层中。

evernoteBnote-06

9. 旅行计划笔记

旅行计划也能用三层笔记来完成吗?当然也可以:

  • 构思层:同样的开始规划行程时,可以在构思层把最初步的行程、想要去的地点、想要买的东西、想要吃的餐厅列举出来,接着同样在不断规划的过程中慢慢修正。
  • 封存层:让构思层保留最新版的行程,但是把淘汰的行程移动到封存层。这些淘汰的行程或许是下次旅行到同一个地点时可以作为的参考,或许在这次行程中发生弹性状况时,可以随时从封存层里的行程找出备案。
  • 行动层:要开始执行这次行程,需要买的票券、订的旅馆、整理的重要资料,可以写在行动层,确认自己都有完成。

10. 食谱笔记

最近我也慢慢开始对学料理感兴趣,为了研究自己的食谱,我也用三层笔记法来做一个简单的记录。

  • 封存层:网络或书上查到的关于他人食谱或这道菜的一些参考资料。
  • 构思层:自己尝试实际料理过程中一些关键心得的笔记,例如煮多久、用多少调味后产生什么改变,后续好的实验结果就留在构思层,不好的实验结果要么删掉要么移动到封存层。
  • 行动层:我喜欢把最新版的料理顺序写在这里,因为食谱笔记的用途主要是让我下次要做同一道菜时可以参考,所以把不断调整后的最新版步骤写在行动层,方便自己查询。而淘汰的步骤就放入封存层,其他可能的心得就写入构思层。

evernoteBnote-07

11. 购物笔记

如果看过我写的「欲望清单」笔记方法的朋友,或许知道我会把想要买的东西写入笔记,进行克制自己欲望、有效购买物品的管理。而最近这样的购物笔记也逐渐长成三层笔记的结构。

  • 封存层:购物网站页面的剪贴,或是其他人的开箱资料参考。
  • 构思层:为什么要买?为什么不买?自己反省需求的心得列举。
  • 行动层:最后购物行动的结论,例如要买的话,是给自己当作完成某个任务的礼物吗?那么把这个任务写到行动清单中。不买的话,是因为某个时机还没到吗?把这个理由写到行动层中。这样帮助我自己练习在更正确的时机购买真正需要或想要的东西。

小结:

你说我真的会每一则笔记都这么认真的写成三层笔记结构吗?也不是的,笔记应该是自由的,所以我只有在遇到「复杂度提高」的笔记时,才会用三层笔记来结构化。

例如食谱笔记中如果只是简单的一道冷盘小菜要怎么作,那可能就是几段说明与一张图片就能解决,但如果要做出我最喜欢的白酒蛤蜊意大利面时,我才动用三层笔记结构来研究。大概是这样的实际使用情形。

「三层笔记法」只是我自己实验中尝试的一种笔记格式,但我觉得做笔记也不用这么绝对,格式只是去执行时产生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实行这个笔记方法背后的精神:「把复杂、混乱、难解的事情变得有条理,并且成为未来行动最好的依据」。

所以我特别举出自己 11 个笔记例子来说明三层笔记的做法,其实对我来说更希望分享的是如何在一个不断修改的笔记中让混乱的事情慢慢理出头绪的心得,在同时保留参考资料,但是又能聚焦最后行动的过程中,让我们的笔记成为行动的笔记。

声明:「领客专栏」所有文章均由原作者授权 AppSolution 发布/转载,任何个人/组织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本文转载自「電腦玩物」,原文链接:讓筆記效果倍增的萬用三層數位筆記法 11 則範例實戰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AppSolution 领客专栏「電腦玩物」主笔。探索軟體和服務背後的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體驗實際應用後帶來的生活改變。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