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跟北大软微合作相关大数据的课程和人工智能的课程,北大的老师跟我们说,所有的课程都是开放给学生自学,老师现在还没有学得学生快。
今年的微软创新杯全国决赛和往年有些不同,首先就是今年的决赛一等奖有两支团队(项目),分别是来自于清华大学的《P.Doctor: 通过智能云 Azure 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帕金森症的精确诊断》项目和四川大学的《Attention it—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小车》项目,也就是说今天中国赛区将史无前例地有两支队伍进军创新杯全球总决赛,到西雅图微软总部和全球各地的优秀队伍竞争交流。
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和即将开始的世界杯差不多,某个大洲的整体实力比较强,能够进军到决赛圈的名额也会多一些,比如欧洲。
除了进军全球总决赛的队伍变为两支之外,这一次微软还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混合现实(MR)设立了单项奖,旨在鼓励这些对前沿技术保持敏锐嗅觉的学生团队。
相比于其他的学生创新大赛,微软创新杯几乎在各个维度都保持了领先,这也是爱范儿这么多年会持续跟踪报道的主要原因。
最后进入到全国决赛中的 32 支队伍则是经过层层挑选,从全国上千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的。数量之外,创新杯参赛项目的质量也相当不错,主要的两个表现是项目完成度很高,很少有学生团队拿着 PPT 过来忽悠的,即使有忽悠,也忽悠不过第一轮;还有就是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对新技术保持相当大的好奇,人工智能和云技术,几乎成为了项目的标配,概念出现更晚的混合现实也有项目参赛。
就和很多创业团队路演拉投资一样,参赛团队也需要在项目质量过硬和演讲实力超群二者之间齐头并进。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些学生的年纪和年级:清华大学那支一等奖团队的三位学生是同班同学,还在读大二,平均年龄不足 20 岁;四川大学的学生则都是大三学生。
一方面,是大二大三相对繁重的专业课任务,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创新杯项目上采用的技术,是专业课里面没有的。也就是说,对于这些计算机或者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要靠主动和自觉。
获得大数据单项创新奖的重庆邮电大学学生说:
我们学校是这样的机制,相当于是通过各种讲座和各种宣传,让同学们对这个方面感兴趣,我们学生的领域也非常地多,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机器学习,图像处理,大数据以外,还有一些关于通信方面的技术,甚至关于脑机方面的知识,就是非常前沿的科技我们都是在做的。
我们学校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讲座吸引同学们对这个产生兴趣,让大家自主性地学习。当然我们也有选修课,比如说图像处理这个其实是有的,主要是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做一些事情,这个学习还是自己的事情。
这支队伍接触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培训,也是因为参加了老师的实验室,在目前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大学生和前沿技术的关系,就有些像那句“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大学做肥宅混个学历是四年,在大学泡实验室学习前沿技术也是四年,其中大部分都是靠学生的主动些。
微软大中华区教育行业总经理郑敏也说:
并不是现在所有东西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我们现在跟北大软微合作相关大数据的课程和人工智能的课程,北大的老师跟我们说,所有的课程都是开放给学生自学,老师现在还没有学得学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