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你会发现,让人宅的那些技术发展得都很快,开辟新世界的技术发展得都慢。这很危险,对人类来说这是不是一个陷阱?谁也不知道。

—— 刘慈欣,科幻作家

大声

2018-10-11 13:34

《三体》作为中国其中一本最畅销和广为人知的科幻小说,常被用来对现实进行解读,衍生出不少类似「三体互联网战略」「三体管理学」之类的概念。当被问道对这些概念的看法时,刘慈欣表示大部分解读出来的东西他都未曾想过。

对他而言,创作的核心是「科幻创意」,并称自己是「老科幻迷」,更喜欢关注「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发展蓬勃,他留意到科幻文学作品在创作上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内化」、更关注人类自己本身的趋势。

(互联网)它还让科幻在文学上发生一个很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关注于个人内心的感觉,而不关注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感觉。从我自己来说,我也不可能不受这个影响,就是我坚持写这种星辰大海的科幻,大家都不愿意看了,没有办法。

▲ 图片来自 Fox News

在这个表象背后,是人类技术发展面临的「陷阱」。刘慈欣指出,三项在 1944 年诞生的主要技术——计算机、航天技术和核能,如今的发展程度和人们初期预测完全不同的情况。

按当时的预测来说,真正改变人类未来的两项技术,一个是核能,一个是航天。至于计算机,当时的科学家说,全人类有几台就够了。结果呢?现在计算机把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航天和核能现在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但问题是,随着个人计算机发展,人类越来越能「不劳而获」这或会妨碍人类整体发展:

计算机技术当然很重要,但是它要是一直发展,它就根本是个陷阱。

当我们什么都能用 VR 得到了,我们宅在家里,哪儿都能去了,我们干吗还要争着去上太空,这是 IT 技术很危险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电影《头号玩家》的世界中,当整个社会都沉溺于 VR 世界中时,外部真实世界却是破败不堪的。

▲ 《头号玩家》中的「现实世界」

在电影结尾,继承了绿洲的男主角韦德说,为了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呆在真实世界中,他决定每周关闭绿洲两天。这似乎是电影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善意提醒。(事实上,原著小说更狠,直接以韦德一句「那一刻,我生平首次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再也不想回绿洲了。」结尾。)

刘慈欣援引了一个名为「Great Filter」的理论,认为低等生物走向高等文明并延续下来的前提是通过「多道大筛子」,而现在最危险的「筛子」应该 AI 技术。

刘慈欣担心的不是 AI 将抢走人类工作,而是人类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可以「不工作啥也都有了,这个对人类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这个坑你很难爬出来」,因为这会令人类文化失去活力。

你不要寄希望于说人类任何的生存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了,就会自发地追求更高的艺术和科学,有一小部分人会这样做,但大多数人不会,大多数人自我满足了就不会再有创造力了,只会沉沦和堕落下去。

虽然我们都不确定 AI 是否会在未来承包我们大部分工作,但很多科技公司已经开始以「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为「UBI」)」测试那个未来。

UBI 提倡者认为,机器人等科技产物将承包大部分传统工作,社会得以积累大量财富,一般人应在无条件的情况获得足够支持生活的收入。

以硅谷孵化器 Y Combinator 为例,他们将与明年开启一项研究调查,计划向 3000 位参与者每月无条件支付一笔补贴,并观察人们在基本生活无忧后,会作出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不过,YC CEO Sam Altman 则认为,即便没有生存压力,人还是会继续创造:

人类对地位和其它傻事情的追求永远都不会终止。

大声来源:GQ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小屏手机爱好者正在体验用 Pro Max 生活。 合作请加微信 carmencia

现在的 7、8、9 系索尼电视,其实很多的技术都是来自于电影工业级技术的下放。

查看全文 ——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裁谢飚

如果家电仅仅只接入 DeepSeek,可能也很难给消费者很好体验,没法让这个家电变得多么的不一样。

查看全文 —— 美的集团厨房和热水事业部总裁 张斌

过去有人说摩尔定律停滞了,但我相信 AI 芯片重新激发了市场活力,它不仅不会停滞,甚至还会加速。

查看全文 ——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 CEO 杨元庆

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间是别人的十倍,但我们需要做出差异化,这样子才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查看全文 —— Nothing 高管

我们(解决续航焦虑)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把容量做大,二是在容量不变情况下把单次充电时间减短。

查看全文 —— 真我 GT 系列、Neo 系列产品线负责人谭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