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发现,让人宅的那些技术发展得都很快,开辟新世界的技术发展得都慢。这很危险,对人类来说这是不是一个陷阱?谁也不知道。
《三体》作为中国其中一本最畅销和广为人知的科幻小说,常被用来对现实进行解读,衍生出不少类似「三体互联网战略」「三体管理学」之类的概念。当被问道对这些概念的看法时,刘慈欣表示大部分解读出来的东西他都未曾想过。
对他而言,创作的核心是「科幻创意」,并称自己是「老科幻迷」,更喜欢关注「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发展蓬勃,他留意到科幻文学作品在创作上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内化」、更关注人类自己本身的趋势。
(互联网)它还让科幻在文学上发生一个很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关注于个人内心的感觉,而不关注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感觉。从我自己来说,我也不可能不受这个影响,就是我坚持写这种星辰大海的科幻,大家都不愿意看了,没有办法。
▲ 图片来自 Fox News
在这个表象背后,是人类技术发展面临的「陷阱」。刘慈欣指出,三项在 1944 年诞生的主要技术——计算机、航天技术和核能,如今的发展程度和人们初期预测完全不同的情况。
按当时的预测来说,真正改变人类未来的两项技术,一个是核能,一个是航天。至于计算机,当时的科学家说,全人类有几台就够了。结果呢?现在计算机把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航天和核能现在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但问题是,随着个人计算机发展,人类越来越能「不劳而获」这或会妨碍人类整体发展:
计算机技术当然很重要,但是它要是一直发展,它就根本是个陷阱。
当我们什么都能用 VR 得到了,我们宅在家里,哪儿都能去了,我们干吗还要争着去上太空,这是 IT 技术很危险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电影《头号玩家》的世界中,当整个社会都沉溺于 VR 世界中时,外部真实世界却是破败不堪的。
▲ 《头号玩家》中的「现实世界」
在电影结尾,继承了绿洲的男主角韦德说,为了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呆在真实世界中,他决定每周关闭绿洲两天。这似乎是电影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善意提醒。(事实上,原著小说更狠,直接以韦德一句「那一刻,我生平首次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再也不想回绿洲了。」结尾。)
刘慈欣援引了一个名为「Great Filter」的理论,认为低等生物走向高等文明并延续下来的前提是通过「多道大筛子」,而现在最危险的「筛子」应该 AI 技术。
刘慈欣担心的不是 AI 将抢走人类工作,而是人类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可以「不工作啥也都有了,这个对人类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这个坑你很难爬出来」,因为这会令人类文化失去活力。
你不要寄希望于说人类任何的生存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了,就会自发地追求更高的艺术和科学,有一小部分人会这样做,但大多数人不会,大多数人自我满足了就不会再有创造力了,只会沉沦和堕落下去。
虽然我们都不确定 AI 是否会在未来承包我们大部分工作,但很多科技公司已经开始以「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为「UBI」)」测试那个未来。
UBI 提倡者认为,机器人等科技产物将承包大部分传统工作,社会得以积累大量财富,一般人应在无条件的情况获得足够支持生活的收入。
以硅谷孵化器 Y Combinator 为例,他们将与明年开启一项研究调查,计划向 3000 位参与者每月无条件支付一笔补贴,并观察人们在基本生活无忧后,会作出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不过,YC CEO Sam Altman 则认为,即便没有生存压力,人还是会继续创造:
人类对地位和其它傻事情的追求永远都不会终止。
大声来源: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