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照片记录孩子的痴迷创造了一个归档噩梦,现存文件量已超过单人可认真回顾处理的量,我不禁自问,拍那么多照片的意义何在?
虽然人工智能现在没法创造出打动人心的音乐或视觉创作作品,但他们能让我们感动流泪吗?也许可以。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Farhad Manjoo 就被 Google 的算法戳中泪点了。他是应用 Google Photos(Google 照片)的长期使用者。一天,他忽然收到了 Google Photos 的推送,应用根据他储存的图像和视频数据创造了一个回顾小短片。
没报什么期待,Manjoo 打开视频,才看了三十秒,鼻子就酸了起来。这个视频的主题是他五岁的女儿,他平时沉迷用照片记录下关于她和儿子成长的一切。
▲ 图片来自 Today's Parent
这个两分钟的视频,配上好莱坞风格的煽情 BGM,分类播放着女孩的生活点滴:
这个应用看似可理解照片和图像的氛围和背后的情绪,将微笑、哄堂大笑、皱眉、惆怅分门别类。
Manjoo 在这段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影像前显得毫无抵抗力。在他看来,算法了不起之处在于,他积累了数 TB 的照片数据,一般人根本没法筛选分类处理,但算法却恰好合适做这样的工作。
▲ 每个人的回忆都能装满一间博物馆,图自 IMDb
现实是,即便你现在没有几 TB 的照片数据,但我们所制造的数据信息已经开始超出我们的人工可处理范围,未来更是如此。
Manjoo 认为,虽然现在算法没发展到那个程度,但未来我们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将超出个人可处理范畴,算法和机器会成为我们的「个人历史学家」,需要时,为我们提供经过整理编辑后的最私密个人回忆。
到了那时候,我们的故事还是我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