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默认,年轻人的社交网络玩得溜,这意味着他们识别网络上虚假信息的能力也同样出色。我们的研究展示出相反的结果。
斯坦福大学曾做了一套试题,测试来自美国 12 个州超过 7800 名中学生和大学生判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最开始,学生们是拒绝参加的,心想「那也太简单了吧」。
▲ 你相信这是受福岛辐射影响而变异的花朵吗?图自 National Geographic
大部分人默认,年轻人的社交网络玩得溜,这意味着他们识别网络上虚假信息的能力也同样出色。我们的研究展示出相反的结果。
斯坦福团队在报告中写道。假新闻近乎和免费媒体一样历史悠久,但当新闻「是印刷出来时,它的传播范围受到印刷物传播牵制的。但现在,数字世界让其传播广度激增,而且,假新闻的确比真的内容好传播。」
▲图片来自《Teen Vogue》
雪上加霜的是,从前应用于传统媒体那一套事实核查方法论已经不再适用于网络世界了。
从前,当教育判断新闻真伪时,老师一般会要求学生按譬如 CRAAP Test 和 AAOCC 等标准来评估信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其中考虑因素包括:「这个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有权威吗?」「文章的语言是否具有煽动性或偏见?」等纵向问题。
斯坦福大学教育和历史教授 Sam Wineburg 在论文中指出,现在的专业事实核查者却强调「横向阅读」的重要性。
Sam Wineburg 曾邀请 10 位历史学博士、10 位职业事实核查者和 25 名斯坦福本科生参与判别真假信息的试验。结果是,职业事实核查者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准确度比历史学家们高一倍,比大学生高四倍。
专业事实核查者认为,当我们在判断一个网站来源的可信度,看网站自身介绍和整体设计来判断的可信度已经不够,我们更要在整个网络上看与之关联的内容。譬如,其它(权威)网站如何评价这个网站?有什么其它网站会跳转到这个网站?网络上是否有更多其他有效信息可帮助判断?
专业人士还建议年轻人及早养成良好习惯:「在分享前判别内容真伪」「不要将流行度和排行看作可信度」「明白信息发送者并不一定是信息源」「承认我们所有人都带有隐性偏见」等。
此外,论文建议青少年这方面教育不应限于自成一门课,而是要广泛推行到日常应用。譬如,当在数学课上,这个技能的应用就是判断一个数据图表是否可信,它是否以以有欺骗性的手法来组织数据。
从前很多方法论都强调「批判性思维」,但 Wineburg 认为那已经不再是「万金油」:
大家总说「最重要的是要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但我真没法认同。即便把苏格拉底挖出来,他也搞不清关键词、搜索引擎优化的机制,他甚至没法区分「.org」和「.com」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