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这种损失让人如此沮丧,部分原因是人们沉浸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中,认为「真实」就等同于完全保留建筑物的原始工艺和原始材料。
巴黎圣母院大火一事造成的毁坏仍然让人感到唏嘘。
虽然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重建大教堂,各地也开始募捐资金,但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学家 Stephen Murray 指出,巴黎圣母院不可能完全修复:12 世纪的石材是工匠手工切割的,这种工艺今日难再有。而屋顶所使用的木材有着上千年历史,在今天也很难再找到。
弗林德斯大学考古学教授 Claire Smith 称,这种损失让人如此沮丧,部分原因是人们沉浸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中,认为「真实」等同于保留建筑物的原始工艺和原始材料。
这种想法可以追溯到 1964 年《威尼斯宪章》。当时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专家们共识认为,历史文物建筑是「过去活着的证人」,要尽可能以最小的干预保存文物建筑原有的部分。
但 Smith 指出人们应该跳出这种西方思维模式,以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宫和日本奈良为例,一些标志性建筑在遭到战争烧毁等破坏后也成功修复,今天仍然为数百万人所欣赏。
▲ 日本奈良
世界遗产公约指南认为,如果一件物品的文化价值可以「真实可信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被视作具有「原真性(authenticity)」。
因此,建筑物的「原真性」取决于其位置、功能、精神感觉,以及形式和材料。就这一点来说,奈良修复的古代神社和寺庙毫不逊色。
Smith 认为,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工作也有这样的两种思路。可以按照1964 年《威尼斯宪章》的原则,在对原有结构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以最小干预将缺失的部分补全。
或者,也可以参考准确的历史记录、插图和照片(甚至是之前留下的 3D 数字化档案),利用现代技术对巴黎圣母院进行精确的、符合建筑精神的重建。
▲ 巴黎圣母院的 3D 模型
对于重建巴黎圣母院,不少网友提出著名的「忒修斯之船」哲学质疑:如果一艘木船上的木头被一根一根换掉,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先的那艘船吗?
据历史记载,巴黎圣母院在 1345 年建成,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大教堂遭到洗劫,千疮百孔。1844 年,历史学家兼建筑师 Viollet-le-Duc 带领对这座哥特式教堂进行长达 23 年的整修,添加了许多他们认为符合建筑史实的部件(比如最近烧毁的尖顶),再加上近百年来各种小规模的修缮工作,才有了大火之前完好的模样。
换句话说,要真的深究下来,从 1844 年的整修开始,巴黎圣母院就已经不是最初建立起的圣母院了。
▲ 1800 年的巴黎圣母院并没有尖顶,Viollet-le-Duc 的修复工程也一度引起争议。
巴黎圣母院的意外大火,消逝的是建筑实体的一部分,然而圣母院作为精神符号却因为雨果的小说、因为与历史的种种勾连而长久地存在着。它的价值并不因为物质存在与否而发生改变……其背后的符号意义早已超脱建筑本身。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硕士 @亲爱的豆子 指出,跟一砖一木的实体存在相比,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更为重要。这之间的区别,正是古代东方与现代西方看待建筑修缮的不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