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公司)那种不顾一切烧钱抢用户的思维已经膨胀到了极点。在「独角兽」之后,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更有说服力的创业公司模式。
瑞银(UBS)一份分析师报告预计,2019 年将有超过 100 家互联网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上市。
目前,共享出行平台 Lyft 和图片社交平台 Pinterest 都已经上市,Uber 提交了招股书,紧随其后要进行 IPO 的还有 Airbnb 和企业协作平台 Slack 等等。
▲ Lyft 上市现场,图自 Business Insider
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动辄上百亿美元,都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公司。其中,Uber 估值接近 900 亿美元,将筹集多达 90 亿美元,有望成为今年 IPO 中的「巨无霸」。
似乎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 Google、Facebook 和亚马逊。而《经济学人》近日一篇报道指出,看似势头很猛,但独角兽公司的商业模式其实存在问题。
投资人经常会用动物来描述商业世界,比如熊市、牛市、鹰派、鸽派和瘦狗。现在,一些小马驹正被假装为「独角兽」。
这批扎堆上市的独角兽公司,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他们几乎都还处在烧钱、亏损的阶段。Lyft 去年亏损了 9.11 亿美元,Uber 则是 18 亿美元(最近 3 年累计亏掉了 100 亿美元)。这两家公司甚至在招股书上坦白承认,自己或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盈利。
▲ 图自 Quartz
《经济学人》指出,一些独角兽公司往往以提供降价促销或优惠来实现增长。这背后的逻辑,是硅谷近年来奉行的「闪电式扩张」和「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思维。简单来说,就是靠烧钱快速占领市场,先拿下用户增长,再慢慢考虑盈利的事。
一些独角兽公司并不是真正拥有声称的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与此同时,更严厉的监管将限制他们闪电式扩张的步伐……企业家需要重新考量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Quartz》记者 Gwynn Guilford 也有相似的观点。她认为,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增长,并不是来自商业模式或消费者体验的创新,只是因为硅谷风投的资金支持,能让他们的价格比竞争对手更低。
▲ 热爱「烧钱」的硅谷,图自《纽约时报》
这种烧钱换用户的习惯有多严重?佛罗里达大学沃灵顿商学院的 Jay Ritter 教授分析发现,2017 年上市的公司中,76% 在 IPO 之前都没有盈利。而在 2000 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这个数字是 81%,听起来让人有些微不安。一些财务模型预测认为,因为没有相应水平的收入,高达 80% 的独角兽公司将在两年内失败。
Google 跟 Facebook 的模式能产生巨大的利润和增长,这给一些公司带来了希望。创业公司们相信,如果能将大量用户群体转化为付费用户,那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盈利。
《经济学人》称,将 Facebook 的公式直接套在创业公司上当然很诱人,但事实上,大多数独角兽公司都要面临长期的消耗战和极低的利润率。其中那些陷入困境的,最终很可能会被收购,甚至破产清算,狼狈退场。
那种不顾一切烧钱抢用户的「闪电式扩张」思维已经膨胀到了极点。在「独角兽」之后,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更有说服力的创业公司模式。
5 年前,硅谷风投 Cowboy Ventures 创始人 Aileen Lee 提出以「独角兽」形容估值过 10 亿美元的私营公司。当时的独角兽公司就跟它的同名生物一样神秘稀有,只有 39 家。
而到了今天,全球已经有 334 家独角兽公司,总估值超过 1 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