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后续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无法证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是管理学的研究人员依然不愿意放弃它。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 1943 年提出的需求层析理论,应该是流传最广的的理论之一。当人们无法厘清自己或者他们的行为动机时,就会甩出这个金字塔,从中寻求理论解释。
事实上,这套流传了七十多年的理论,不仅缺乏科学实验支持漏洞百出,还一直被后来者曲解。
最近新西兰和美国的三位管理学学者 Todd Bridgman、Stephen Cummings 和 John Ballard,对这套理论的历史和流行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把结论《谁建造了马斯洛的金字塔?》发表在了《管理学院学习与教育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journal)上。
▲ 早期学者对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并不是金字塔,而是阶梯状的
在维基百科和管理学通识读本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这样的:人类的需求是一个金字塔,从底部到顶部,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需求。人们需要满足金字塔底层的需求后,才有条件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由于这套理论缺乏实验数据和实验证明,并不被心理学的学者认可,这种缺乏严谨数据和事实验证的理论,更多是一种主观的假设。然而这套理论在管理学领域却大受追捧。马斯洛的这套理论能够从管理学界流传到公众视野,离不开那个简单易懂的金字塔示意图。
金字塔示意图让一套理论(或者说假设)变得相当通俗、可视化,不过金字塔示意图最初并不是马斯洛自己画的。
▲ 这应该是最早的需求理论金字塔示意图
1960 年,一个咨询公司顾问 Charles McDermid 发表了一篇名为《金钱如何激励人》(How Money Motivates Men)的文章,并在文章中使用了金字塔示意图。
Charles McDermid 是马斯洛这个理论的鼓吹者之一,认为企业要想以最低成本激发员工的最大动力,应该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评估员工处于哪个层次的需求,并调整管理方案。
由于金字塔与现在企业的管理层级相似,这个理论被当时管理学界接受并流行开来,但后续很多学者和企业家都曲解了理论的本意。然而无论是简化后的金字塔,还是马斯洛的初始理论,都经不住量化的实证考验。
文章《谁建造了马斯洛的金字塔?》的作者认为:
虽然后续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无法证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是管理学的研究人员依然不愿意放弃它。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学在引用心理学、经济学理论时,往往会曲解原意,以迎合自由市场、企业层级框架、公司管理等领域的需求。
此外,他们还对管理学的教育进行了反思。为何根本站不住脚的理论如今依然出现在管理学教材中,新教材的修订依然阻力重重?
那是因为教材的修改会动了既得利益群体,导致出版社最终依然在教材中保留金字塔示意图:
激进的改变不受教师欢迎,他们是最不希望课程、教材发生改动的那群人。
正如「人生不是一座金字塔」,马斯洛本人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承认:需求层次理论不应该成为普世标准,这套理论并不对所有文化、人群适用。
至今依然有很多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报告,至于是不是抱着「通用理论」瞎说,大家还是怀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