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后备」星球,没有逃生舱,没有第二个地球,这(地球)是我们唯一拥有的星球。
无论去到哪我都得再说一次,我们没有「后备」星球,没有逃生舱,没有第二个地球,这(地球)是我们唯一拥有的星球。
意想不到的是,这句话居然来自获奖科幻小说《火星三部曲》的作者 Kim Stanley Robinson。在今天越来越多企业家追求移民火星的背景下,他坚定的态度显得尤其不合时宜。
无独有偶,科技作者 Philip Ball 近日也撰文评论亚马逊 CEO 贝索斯公布的火星移民计划。在他看来,贝索斯所宣传的计划存在对现有资源的忽视。
其中一个贝索斯声称要解决的是地球能源有限的问题:「在地球,我们终将遭遇能源枯竭,这些都是能算出来的。」
但 Ball 并不同意,他援引报告指出,地球人口将于 2100 年达到峰值 120 亿,并开始下降。同时,如果核聚变能做成,那将彻底改变地球能源行业。
但现在贝索斯所提出的发展方向,似乎在鼓励「不顾一切发展太空事业」,刻意忽略现有资源说法,这需引起注意:
以「释放创意」之名,贝索斯的计划只是无限经济增长幻想的延续。他给予增长问题的答案是更多增长——永远都在增长。
这就过去无数故事一样,总在强调「翻过那座山我们就有更多黄金了」,而贝索斯则许诺只要我们去到外面,「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有无限资源。」
与此同时,他认为贝索斯所呈现的「火星城市图」感觉就和 NASA 在阿波罗时期画的无异,忽视了太空探索真正的复杂性。
▲ Gerard O’Neill 为 NASA 设计的太空移民规划图,图自《CityLab》
当时为 NASA 设计的人是 Gerard O’Neill,贝索斯则是其中一位深受他影响的学生。
《大西洋月刊》旗下媒体《CityLab》也曾对贝索斯的蓝图作出类似评论,认为当时 O’Neill 为 NASA 设计的蓝图中的建筑和规划起码还有点创新,而现在 Blue Origin 的蓝图中却没有一点新的东西,要不就是呈现现有城市的景象,要不就是索性「致敬」中世纪的弗洛伦萨。
▲ Blue Origin 设计的蓝图,图自《CityLab》
不过,Bill 并没有否认太空探索的重要性,也明白历来这类项目对各方面科技发展的推进,但他觉得这种近似宗教的「太空移居崇拜」很盲目,「也许能做成好看的电视剧、TED 演讲、融资点,但并不是一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