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建筑,也许是活的。
对于未来的建筑,我们有很多想象。一些人认为,未来的家是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天下。也有人觉得,在气候问题日渐恶化情况下,运用生物工程建造「活」的建筑是可尝试的方式。
Martyn Dade-Robertson 是纽卡斯尔大学的新兴技术教授,他联合成立了一个针对这方面技术的研究中心,并在《The Conversation》上撰文分享建筑「活」过来的一些潜在形式。
「会生长的建筑」是一种以菌类为基础的结构。纽约的 Hy-Fi 装置就是一座 13 米高,以「菌砖」构建的建筑。未来,专家希望可通过设计让这些建筑部分菌类保持活性,可根据需要调整生长。
▲ 菌砖建成的 Hy-Fi 装置
「会自我修复的建筑」是一种可自我修复裂痕的建筑。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提出一个具有潜力的方案,在水泥中加入一种细菌孢子,当建筑出现裂痕,渗入裂痕的水份会激活这种细菌,从而生长「补缝」。
除此以外,文章还例举了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来实现「会呼吸」(解决摩天大楼的通风问题)和「自带免疫系统」(让房子长出对人有益的细菌)等「活建筑」的方式。
▲ 通过吸收废弃物质来生成少量电力,图片来自《The Conversation》
Martyn Dade-Robertson 认为,相对于现在建设和拆卸成本都很高的建筑,在其中更多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可减少现代建筑为环境带来的负担。
美国建筑师和 organicARCHITECT 负责人 Eric Corey Freed 曾拜访了 MIT 的合成生物学中心(Synthetic Biology Center),和他们的负责人 Ron Weiss 聊了聊将生物工程应用于建筑的可能性:
我问他,我们可以建筑的墙壁吸收化学物质吗?他说:「简单。」
我们可以让建筑发光吗?他说:「简单。」
让建筑自己修复吗?他说:「简单。」
Ron Weiss 的回答让 Freed 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既然现在生物学工程学已经能控制这些因素了,为什么我们还没开始用植物「订造种植」我们想要的建筑?要知道,「种建筑」也是 MIT 合成生物学中心的「任务清单」上的其中一项。
▲ 图片来自 Ted Marin
随后,Weiss 解释,虽然他们现在已经能将植物的性状像用软件包般随时拿来用,但要将这些植物种得如建筑般巨大,这就很难了。
Freed 相信这不是不可能的,它认为通过搭建合适的支架和使用多种生物组合(植物、菌类、珊瑚、细菌……)来实现这个愿景。
他成立了 Prostruction,设立了奖金激励更多各行各业的人来参与其中。在 Proconstruction 的主页上,还展示了很多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分散,但各有千秋。
我们现在已经能建造 100% 用清洁能源的 0 排放建筑,是时候建造那些真的对人和环境有益的建筑了,不是以前那种「没那么有害」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