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增加 30 万的 app,这个绝对值并没有降低,甚至每年是以轻微的速度在往上涨。
对于当下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如何保持「增长」是个艰难的命题,毕竟一次次的行业报告都在指出:增长停滞了。
首先就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不光增长停滞了,甚至还在萎缩,刚刚过去的 2019 年 Q2,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 200 万,这可能意味着,11.38 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是巅峰。另一个数据就是用户使用市场,从 2018 年 12 月到 2019 年 3 月,用户时长增速从 22.6% 降至 11.8%,到了 2019 年 6 月,增速已经滑到了 6%,人均单日时长 358.2 分钟,人们再也腾不出更多时间在互联网上了。
受此影响,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在苦苦找寻增长之道。无论是发力海外,还是从 C 端走向 B 端,亦或是并购业务横向拓展,都可以说是在红利期结束后的自我革新。
移动互联网经济下,有一个很细分但是很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推送服务。每收到一条微信消息,每收到一个微博的评论,我们的智能手机顶部消息栏可能就有一条推送服务。去年在美股上市的极光,就是国内推送服务的代表性企业。
但和市场环境不同的是,极光上市后给到的两个季度财报,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增长势头,营收之外,2019 年第二季度,使用极光开发者服务的 app 数量从 2018 年 6 月 30 日的 88.7 万,2019 年 3 月 31 日的 116.5 万,增长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的 128.9 万。
在极光开发者大会会后,爱范儿等媒体也采访了极光创始人兼 CEO 罗伟东,一家 B 端公司是如何面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呢?罗伟东表示:
App 的增长是有绝对值和相对值之分,前面说的增长是说相对值,因为基数大了,并且最早 app 的快速增长期也过了,所以增长放缓,但是,我们另外的观察,app 的数量绝对值还是在增加的,每年增加 30 万的 app,这个绝对值并没有降低,甚至每年是以轻微的速度在往上涨。
在相对值之外,罗伟东看到的是绝对值上的增长。企业的经营,往往需要聚焦在各种微观层面,但是过于宏观的讨论未必有参考意义,反而是微观层面的战略,有更多的借鉴价值。
罗伟东说:
对极光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永远是有市场红利的,app 产业不会永远都是一个极其快速的增长,一定是有一段的时间 app 数量相对稳定的。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做法是首先通过通用型的产品推送,几乎每个 app 都需要的产品,把所有的客户尽可能多的获取过来。这是我们过去 8 年多一直以来做的事情。我们有一个海量的用户群体,超过 100 多万的 app,我们在上面每增加一个产品,app 的调用量会更高。所以只要推出一个新的产品,在我们存量的客户上做推广去使用新的产品,我们就有新的调用量。
除了自己做各种开发者服务之外,比如一键认证等等,上市后的极光还进行了一些收购,比如魔链服务(链接跳转到 app 的服务),之所以进行收购的原因在于,罗伟东认为极光自己开发需要花点儿时间,少则半年多则半年才能把产品打磨好,与其花费时间,不如直接收购成熟稳定的产品,再把这个产品推给开发者。
这种业务逻辑在于,ToB 和 ToC 的产品推广逻辑并不一样,像是快消大厂,比如宝洁,每推出一款新品,都需要重新寻找客户重新进行推广和营销,但是类似于极光这样的 ToB 业务,在前面做推送服务的时候,就已经花费了很大的成本获取了客户,在这个基础上,二次乃至多次售卖的商业行为,就是极光的增长之道。这种模式有个看不见的核心竞争力:与开发者的信任关系。在建立信任后,再基于其庞大的使用群体,开放新产品及其他增值服务。
比如说网易新闻就是极光多个产品的客户,在此前稳定的合作基础上,极光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服务售卖,借此摊薄前面的获客成本,并提高业务收入。本质上,这种企业服务是一种依赖于服务种类和规模的长尾模式。
另外,把增长的逻辑聚焦在「绝对值」和「长尾模式」上,不代表着市场已经没有了新的增长点。比如物联网 IoT 这块,会随着 5G 的到来,有蓬勃发展的潜力。
想要在未来增长点里分得一块蛋糕,并不是简简单单看准趋势早日进入的工作。比如,IoT 领域相较于手机 app,对通讯、推送以及数据回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比 app 更高。罗伟东说:
比如说一个智能门锁,我现在要下发一个指令开门,这必须要百分之百可靠性。原来有个 app,给你推个新闻,用户今天没有收到可能也不在意,你也不会投诉。但是你说智能门锁今天开不了,你肯定会投诉。
另外就是数据上报的可靠性,比如说这里发生了火灾,要有一个数据的推送上报到用户的手机上,这个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可靠,要不然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原来是无所谓的,我在淘宝上买了东西消息没有收到,我晚点收到也可以。
现今,阿里云的成功,有一部的功劳需要归功于双十一的存在,每年的双十一就像一场大型会战,锻炼了阿里的组织能力,尤其是阿里云面对高并发需求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极光来说也是类似,面对 IoT 时代所需要的稳定、及时和可靠性,他们在之前也经历过每天几百亿次的消息推送。
实际上,进军 IoT 也是出于开发者的需求,最早的时候,是极光发现很多开发者拿着他们的 SDK 适配 IoT 协议,移植到 IoT 平台。把 Android 平台的 SDK 移植到 IoT 平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从这一点出发,也是极光从中发现的开发者需求,最终研发出服务,才有最后的商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