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必须进行数字注册才能「存在」。
如果我想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我应该怎么做。
几年前,我同宿舍的同学有了一个有好感的男生,于是全宿舍帮他打听那个男孩的情况。最终,我们找到了他的微博账号、豆瓣账号、知乎账号、网易云音乐账号,甚至通过他之前的口令分享,找到了他的淘宝账号。
现代人了解一个人的方式是加微信,看朋友圈,顺藤摸瓜再去看其他的社交账户。与此同时,如果你没有注册数字账号,在别人看来,你就是一个「失语者」,互联网没有你的声音,也没有你的身影。
《纽约客》撰稿人 Jia Tolentino 在《互联网中的我》中就写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数字账户来记录他们的存在,这变成了一种命令:你必须完成数字注册才能存在。」
在她看来,个人的注册资料是社交媒体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将个人身份定位为宇宙的中心。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的「自我商品化」,它让我们无休止地与网络联系在一起。这既是一种自我推销的手段,也是满足人类渴望联系欲望的方式。
当我们留在这些社交媒体之上,它们不再是用户名、密码、银行卡。它是我们的年度报告,它是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情绪,我们的默默点赞和我们的关注列表。它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情绪,将线上延伸至线下。
2014 年,Facebook 数据科学团队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用户的情绪可能会受到他们看到的内容种类的影响。研究人员改变了其中大约一半用户的订阅内容,调高或调低了他们看到的正面或负面帖子的数量。结果显示,当人们面对大量的负面内容时,他们会发布更多的负面内容,二者具有正相关性。
Jia Tolentino 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五个相关的问题。首先,互联网是如何建立并塑造我们的身份感的;第二,它如何鼓励我们高估自己的观点;第三,它如何尽最大困难强化我们的对立感;第四,它如何影响我们对团结的理解;最后,它如何摧毁了我们的尺度。
在他看来,社交网络在心理上最具破坏性的「扭曲」可能是其规模的「扭曲」。
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基本的设计特征。社交媒体是围绕着这样一个理念构建的:一件事对你很重要,它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