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肯定戒酒活动一定就能延续 10 年的时间。但职场更加强大的文化力量以及个人的健康和福祉需求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对待中国特色「酒桌文化」的态度,是年轻人和年长人群的差异所在。
这种激烈的对抗更胜于代际之间对于二次元文化、婚恋观念的差异。今日的一则新闻更是将「酒桌文化」的存续问题摆上了台面:8 月 20 日,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员工聚餐,期间有银行领导和员工到了醉酒状态,有杨姓新员工因为没有接受领导的劝酒而被打耳光并受到粗暴的语言侮辱。随后杨姓员工在社交网络上公布了事情经过,厦门国际银行则对涉事领导进行了批评和处罚。
▲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员工声明
爱范儿的一贯观点是,酒精是一类致癌物质,且没有安全剂量,能不摄入酒精饮料就不摄入,尤其是白酒伏特加这类酒精度含量高的烈性酒,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中国男性来说,烟和酒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健康杀手,排在中国男性癌症发病率前三的是肺癌、胃癌和肝癌,烟酒叠加是主要致癌因素。并且,白酒辛辣刺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白酒完全和好喝无缘。
至于「酒桌文化」,说是文化,其实算是文化中的糟粕,越早摒弃越好。
如果翻看社交网络上关于「酒桌文化」的讨论,其中大多数都会排斥的,当然也有少数人会认为这是社会运转职业规则当中的一部分。考虑到像是微博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年轻人为主,大略观察下,当下年轻人越来越不爱以白酒为首的酒精饮料了。
此前,《柳叶刀》杂志有报告指出,1990 年全球酒类总消费量近 210 亿升,2017 年近 357 亿升,增幅达 70%。不过报告中也着重提到一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酒精消费呈下降趋势。研究人员认为,这与被称为「千禧一代」的年轻人饮酒更为节制有关。
更多案例上的支撑也是有的,首先是以百威和喜力为代表的酒精饮料企业开始出品无酒精产品,各种无酒精烈酒、无酒精预调鸡尾酒和无酒精啤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16 年,酒业大佬帝亚吉欧集团收购了无酒精饮品品牌 Seedlip 的少数权益,这是全球最大的酒精饮料公司对非酒精产品的首笔投资。
与此同时,在不少酒精消费大国,已经有「X 月戒酒」的活动了,也就是说使人冲动的酒精,开始需要面对更加冷静的人群。
正如社交网络上不少评论畅想的「等 90 后 00 后年长之后,饭桌上谈生意都是干了这杯喜茶,不喝完这杯一点点就是不给我面子」那样,新茶饮以及咖啡在年轻人群中更受欢迎,茶咖酒三大饮料中,前两者有着更好的增长潜力。
无酒精饮品品牌 Seedlip 创始人本・布兰森在评价美国年轻人的戒酒运动时说到:
我无法肯定戒酒活动一定就能延续 10 年的时间。但职场更加强大的文化力量以及个人的健康和福祉需求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 无酒精烈酒
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喝酒精饮料,尤其是烈性酒的趋势,和无糖饮料的兴起也有着相似的内因,那就是对于健康的关注。在十年前,长辈看到我喝酒脸红,基本都会说「喝酒上脸说明能喝」,如今稍有健康知识的人就会知道喝酒脸红只是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的表现,非但不是酒量大的意思,而是喝酒容易伤肝的征兆。
另外,随着社会对酒驾醉驾的零容忍,以及对酒桌文化附带的饭局黄段子文化的反感,说明酒在社会和职场中的角色变得愈发负面。
2009 年的时候,《财富》杂志还写过一篇《公事加酒精等于生产力》的小短文,列举了美国南北战争名将格兰特以及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些历史风云人物爱喝酒的故事,这里面依稀可见的是,在现在,我们找不出更多类似于格兰特将军和丘吉尔这样的例子,因为信息的发达和透明,无法让人相信比尔盖茨是在酒后有了灵感开发出了 Windows,或者贝佐斯喝了酒才想明白亚马逊的商业模式。
与酒相关的曾经那些「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及「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浪漫主义色彩逐渐烟消云散,总而言之,就是我们很难在酒上面讲新故事。
当然也有诸如鸿茅药酒这类试图在酒精之上讲健康故事的,只不过是利用了地方保护以及信息不对称,把目标受众定在了老年群体,其实就是骗子,本质上和卖所谓保健品的权健差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