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大家经常说主打性能,实际性能做到极致,要涉及到底层,投入是巨大的,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如果用一加以前的团队,我们是很难支撑这种底层技术。

—— OPPO 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 刘作虎

大声

2022-12-18 18:14

在一加以子品牌身份回归到 OPPO 体系内的时候,不少一加的用户和粉丝表示了一些担忧,原本那个「不将就」的一加,会不会就此泯然众人?

当哈苏联名标识也出现在了 OPPO Find 系列产品上时,也有人心想,一加回归 OPPO 体系,原来是给 OPPO 供血的?

当 OPPO 原先性能产品线 Ace,最后冠以一加品牌重新出现,并且多数时候一年两更的数字系列在今年只发了一款时,新的猜想出现,一加是不是要被 OPPO 完全同化?

类似对一加的疑问时刻还有很多,比如,一加创始人刘作虎精力开始兼顾 OPPO 和一加两个品牌的产品,以及 OPPO 自研芯片 MariSilicon X 仍未来到一加产品身上......

所有的疑问,在这场「一加九周年」沟通会上得到了解答,以上种种疑问,其实归根到底,就是「OPPO 和一加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加在 OPPO 体系内的定位是什么?OPPO 能给一加提供什么资源?」这三个问题。

三个问题,三个答案

OPPO 和一加的关系是怎样的?

最开始回归 OPPO 体系内的时候,一加的定位是 OPPO 子品牌。

而在一加 9 周年「向新而生」周年庆活动上,OPPO 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在活动上宣布 OPPO 正式开启双品牌时代,OPPO 线上就是一加。

从子品牌,到双品牌之一,毫无疑问,一加品牌在 OPPO 体系内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是一加在过往 9 年的时间里,已经积淀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大众认知。这两方面原因又恰好互补,形成正向的互为因果关系。

刘作虎认为,现在消费环境下,用户购机偏好更加多样化,单一的产品或者品牌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多变复杂的需求和偏好。OPPO 开启双品牌时代,是让 OPPO 和一加各自建立对应的品牌特色,针对不同的用户,推出对应的差异化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里可以再解释一下,外部环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自 2016 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峰值的 4.7 亿台之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就开启了下行通道,到 2021 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29 亿台,同时,在这个下行通道中,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开始掉队,市场头部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也就是说,中小品牌受制于资源,已经越来越难以参与到正面市场竞争。

但是,下行通道中,也有细分的赛道值得期待。

其中,虽然手机大盘一直下滑,但属于线上市场的那块蛋糕一直非常稳定,一直维持在 9000 万到 1 亿台左右;同时,各项不利于线下发展的因素叠加之下,未来线上市场的份额还能看涨,2020 年,线上市场占整体的比重在 29% 左右,预计在 2023 年将上升到 33%。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在下跌,但整个市场的营收规模却变化不大,重要原因就是手机平均售价在上涨,其中主要驱动力当然就是中高端手机比例稳步增长:根据 Quest Mobile 数据,2018 年到 2022 年 4 年间,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 2K~5K 价位区间占比持续上升,总占比从 23.7% 攀升至 43.4%。

因此,线上市场和中高端市场就是逆境中的希望,是要重点押注的领域,而一加品牌,就是 OPPO 体系在牌桌上的筹码。

一加在 OPPO 体系内的定位是什么?

明白了 OPPO 和一加双品牌的关系,以及当前的外部环境之后,我们就可以顺势推导出下一个问题的答案。

但在揭晓答案之前,其实我们可以再聊一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一加过往积淀出了什么?

在大趋势和中趋势里,还有一些小趋势,比如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国移动和粉俱乐部与 HCR 慧辰出炉的 2022 年 11 月智能手机消费趋势数据报告第二期显示,性能、价格、存储空间、续航及耐用性是用户最关注的前五大购买影响因素。

与手机性能备受选购者关注的同时,亚洲主要国家的游戏由桌面迁移到移动端的趋势明显,年轻人市场里面,手机游戏体验至关重要,细分之下,屏幕、芯片和散热是决定游戏体验的三个核心硬件指标。

所以,当我们把线上、中高端、性能三个关键词叠加在一起,一加品牌就自然而然地契合进去了。

品牌建立不是一次口号呐喊,不是一次提价过程,不是 logo 焕新;甚至,品牌不是刻意「建立」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自主不自主的行动之后,被自己「发现」的。

如果不是过去一加坚持做中高端,做骁龙 8 系的采购大户,重点线上市场和口碑,屡屡把「Fast&Smooth」放在重要位置,掀起屏幕素质竞争的第二次浪潮,那么今天的一加,大概也不会被提到双品牌之一的高度,也不会契合到三个关键词之中。

至此,我们也明晰一加在 OPPO 体系内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是什么?

刘作虎表示,在双品牌策略下,OPPO 会继续通过 Find 和 Reno 系列,主打影像和设计。一加则作为 OPPO 旗下主打性能的先锋品牌,聚焦性能赛道,打造兼具极致性能和质感设计的精品。

在双品牌的协同上,OPPO 线上就是一加,未来线上将会是一加的主战场。

OPPO 能给一加提供什么资源?

如果说过去 OPPO 和一加的融合工作主要是资源打通,人员融入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一加喜提「百亿补贴」,开启「交个朋友」计划。

也就是 OPPO 会在未来 3 年单独为一加投入 100 亿元资源,同时 OPPO 研究院前沿技术向一加倾斜,以及现有 OPPO 渠道和售后门店网点的帮助;在大力投入之外,一加也明确了一项策略,在这 3 年时间里,一加产品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可以为 0。

手机圈有一个「交个朋友」梗:说做手机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交个朋友」。

这里其实有点反直觉,因为我们在谈一加新定位和市场环境关系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一加品牌非常符合市场增长热点,是潜在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一加却在此宣布,并不追求硬件利润。

但是如果站在 OPPO 体系的角度,就能理解这种反直觉的逻辑:「百亿补贴」所代表的资金、技术、渠道和服务资源都是投入,不追求利润何尝不是一种资源投入?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解释了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为 0,这个点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定低价、打价格战,这不是我们的初心和初衷。我们核心还是想着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把产品做好,把真正的体验做好。所以我们在提净利润率为 0 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先做好产品。

 

另外,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公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政策,可以让我们一加团队暂时不需要考虑盈利的问题。一加在整体公司的战略布局当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增量,所以我们在突破阶段。当我们把产品做好的时候,我们希望让更多的用户用到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可以给很合适的价格,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先跟用户交个朋友。

千言万语一句话,这些资源投入可以汇聚成一句话:在线上和性能两个维度上,一加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产品,抢市场,争用户。

所以,在此,「交个朋友」倒也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加实打实的想法。

另一个关键问题:性能赛道,是个什么赛道?

线上和中高端两个关键词比较好理解,至于性能,并不那么好概括,所以弄清楚什么一加眼中的性能赛道至关重要。性能赛道,是个什么赛道?性能赛道和一加产品市场策略怎么联系起来?

很多人的理解的性能,大概就是跑分,跑分越高,性能越好。

然而,跑分能力绝大部分由手机 SoC 决定,智能手机厂商能够做的工作并不多,难道一加喜提「百亿补贴」就是为了优化跑分结果,别人家用骁龙 8 Gen2 能跑 130W 分,一加优化到 135W 分就是在性能赛道一骑绝尘?

当然不是。

在沟通会后的采访环节,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一加眼中的「性能」:

我们认为极致性能翻译成用户能理解的语言,就是系统能够全面流畅。包括系统内应用的启动、切换、快速灵活、后台保活。包括在高负载场景下的流畅,尤其是呈现出高跑分、游戏的场景、高能效比,以及全面持久流畅,用多久都不会卡,这些地方我们会做持续投入。

 

另外,关于游戏,它是一个重载体验,所以这个也绕不过去。

 

因为今天不是技术交流会,这两个方面大概讲一下我们投资的方向:在全面流畅这块,我们更多还是要从 CPU、内存和存储这三个角度切入,我们重点会投资的方向,包括端云编译、锁竞争、应用预加载、应用断点重生、CPU 调度算力模型、动态帧率刷新技术、热源识别智能温控、存储文件管理、返碎片技术、存储加速,并且未来我们有计划和打算做自研的存储芯片,能够保证手机整体流畅,基本从头到尾都流畅,用四年以上都没问题,这些东西都需要做底层研发。

 

在整个游戏的体验上,我们把它拆解一下,用户追求的游戏体验的核心就是三个关键词。一是在基础的帧率上,怎么做到高帧和稳帧;二是在触控和操作上,做到非常精准、丝滑,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哪打哪;三是画质的呈现上,带来新的革命性突破。我们看到游戏的天花板,其实就是 PS4,是主机游戏,手机跟它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不是一直插着电玩,也没办法把体积、散热做得那么大,因为手机毕竟是便携式的,要同时做到这三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何在 GPA 极限稳帧、AI 异构技术投入,再配合专业渲染技术,实现更高画质的体验,包括超频触控算法上移,防误触算法的投入。这些基本就是我们未来核心的部分,其实我们非常聚焦。

 

包括刚刚说的质感设计,我们未来在 ID,还有一些新工艺的导入上会下功夫,我先剧透一下,一加 11 会给大家带来非常独特的、行业里从来没应用过的材料。未来在整个质感的设计,包括我们更大胆的材料使用、工艺使用,都是我们重点的投资方向。

李杰的这段关于性能的解释,间接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 100 亿元和 OPPO 研究院的资源会发力在哪个方向?二是,为什么一加手机要全面接入 ColorOS。

当手机体验竞争进入到了深水区和无人区的时候,中小手机品牌是很难在研发上与大厂进行竞争,因为这里动辄就是千人级别的研发队伍,和数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投入。

刘作虎说:

大家经常说主打性能,实际性能做到极致,要涉及到底层,投入是巨大的,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刚才李杰 Louis 讲了很多底层的技术,如果用一加以前的团队,我们是很难支撑做这种底层技术的,不管是人才,还是资金的投入,都是非常夸张的。

举个例子,手机的网络体验,由手机本身的硬件水平,和外部网络环境两个方面决定,以往手机厂商的资源会放在采购更好的基带,设计更好的天线,以及在内部网络带宽分配层面,但是对外部网络环境无能为力,所以要想进一步改善手机网络体验,手机厂商就得去干预外部网络环境。因此,一加的资源投入方向就会转向解决手机内和手机外的问题,通过建立云服务和运营商转网,加上手机端的综合网络模型和计算,来改善手机网络体验,这背后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投入大量服务器网点布局,才能保证用户在火车站,地铁等网络拥挤,弱网环境获得爽快的网络体验。

这是资源投入的深度、广度和规模,涉及到软件、硬件、模型、算法以及行业合作。

对于提升手机性能来说,类似网络体验的细分模块还有很多,其中有过往一直存在的问题,行业发展新面临的问题,Android 系统对于内存的编译执行逻辑是否要更改,Android 的文件系统,存储模式是不是要改?一加的答案是,要改。

所以我们看到,一加开始预热在一加 11 上首发的革命性内存技术,以及进行中的自研存储芯片这些处在无人区的技术。

自此,我们可以明白,一加所说的「性能赛道」是什么赛道?那就是拆解全面持久流畅,和重度负载场景两个大方面里的核心维度,然后投入重兵,在底层进行重构,达到性能体验领先。

如果一加未来三年手握大量资源,赛道明确,又不以硬件赚钱为目标,那一加是准备做慈善吗?总得有个目标吧?

关于目标,李杰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我们希望未来在 2000 元以上的线上市场里,一加(三年内)能做到份额第一,这就是我们的想法和目标。

具体到消费者第一眼能感知到的策略,刘作虎给了一个例子。他说:

比如市场上有些产品,为了定价是 3999 元,但又有毛利的追求,搞 8GB+128GB 的版本,这个你们应该最懂,经常见。但对用户来说,这个体验是很糟糕的。我们也知道 3999 元对很多用户来讲,是很重要的价位段,但我们不能因为利润的追求,就搞 8GB+128GB 这种这个价位段用户根本就不会满意的产品。

 

如果你不考虑利润的问题,直接做到至少是 12GB+256GB 起步,用户的体验会好很多。但如果又想卡这个价位段,又想有毛利,就只能搞 8GB+128GB,其实就是为了凑数标一个价格而已。类似这种事情,一加这个品牌至少未来三年,在这方面要松绑,先把产品、体验做好,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用户体验到一加的产品,这是我们的第一目标。

这段话,也解释了一个潜在问题:既然一加并不追求硬件利润,那么是不是一加产品会进行价格战?答案也许是另外一种,一加的产品价格变化不会大,但给到的东西会更多。

或许这也是一加能够影响行业的一个举措,在旗舰机市场,让作为价格锚点和体验痛点的 8+128GB 存储容量消失,大家直接从 12+256GB 起步。正如从一加 7 Pro 开始,智能手机屏幕素质,成为不能偷懒的领域。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现在的 7、8、9 系索尼电视,其实很多的技术都是来自于电影工业级技术的下放。

查看全文 ——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营业本部总裁谢飚

如果家电仅仅只接入 DeepSeek,可能也很难给消费者很好体验,没法让这个家电变得多么的不一样。

查看全文 —— 美的集团厨房和热水事业部总裁 张斌

过去有人说摩尔定律停滞了,但我相信 AI 芯片重新激发了市场活力,它不仅不会停滞,甚至还会加速。

查看全文 ——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 CEO 杨元庆

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间是别人的十倍,但我们需要做出差异化,这样子才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查看全文 —— Nothing 高管

我们(解决续航焦虑)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把容量做大,二是在容量不变情况下把单次充电时间减短。

查看全文 —— 真我 GT 系列、Neo 系列产品线负责人谭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