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说主打性能,实际性能做到极致,要涉及到底层,投入是巨大的,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如果用一加以前的团队,我们是很难支撑这种底层技术。
在一加以子品牌身份回归到 OPPO 体系内的时候,不少一加的用户和粉丝表示了一些担忧,原本那个「不将就」的一加,会不会就此泯然众人?
当哈苏联名标识也出现在了 OPPO Find 系列产品上时,也有人心想,一加回归 OPPO 体系,原来是给 OPPO 供血的?
当 OPPO 原先性能产品线 Ace,最后冠以一加品牌重新出现,并且多数时候一年两更的数字系列在今年只发了一款时,新的猜想出现,一加是不是要被 OPPO 完全同化?
类似对一加的疑问时刻还有很多,比如,一加创始人刘作虎精力开始兼顾 OPPO 和一加两个品牌的产品,以及 OPPO 自研芯片 MariSilicon X 仍未来到一加产品身上......
所有的疑问,在这场「一加九周年」沟通会上得到了解答,以上种种疑问,其实归根到底,就是「OPPO 和一加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加在 OPPO 体系内的定位是什么?OPPO 能给一加提供什么资源?」这三个问题。
三个问题,三个答案
OPPO 和一加的关系是怎样的?
最开始回归 OPPO 体系内的时候,一加的定位是 OPPO 子品牌。
而在一加 9 周年「向新而生」周年庆活动上,OPPO 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在活动上宣布 OPPO 正式开启双品牌时代,OPPO 线上就是一加。
从子品牌,到双品牌之一,毫无疑问,一加品牌在 OPPO 体系内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至于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是一加在过往 9 年的时间里,已经积淀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大众认知。这两方面原因又恰好互补,形成正向的互为因果关系。
刘作虎认为,现在消费环境下,用户购机偏好更加多样化,单一的产品或者品牌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多变复杂的需求和偏好。OPPO 开启双品牌时代,是让 OPPO 和一加各自建立对应的品牌特色,针对不同的用户,推出对应的差异化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里可以再解释一下,外部环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自 2016 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峰值的 4.7 亿台之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就开启了下行通道,到 2021 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29 亿台,同时,在这个下行通道中,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开始掉队,市场头部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也就是说,中小品牌受制于资源,已经越来越难以参与到正面市场竞争。
但是,下行通道中,也有细分的赛道值得期待。
其中,虽然手机大盘一直下滑,但属于线上市场的那块蛋糕一直非常稳定,一直维持在 9000 万到 1 亿台左右;同时,各项不利于线下发展的因素叠加之下,未来线上市场的份额还能看涨,2020 年,线上市场占整体的比重在 29% 左右,预计在 2023 年将上升到 33%。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在下跌,但整个市场的营收规模却变化不大,重要原因就是手机平均售价在上涨,其中主要驱动力当然就是中高端手机比例稳步增长:根据 Quest Mobile 数据,2018 年到 2022 年 4 年间,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 2K~5K 价位区间占比持续上升,总占比从 23.7% 攀升至 43.4%。
因此,线上市场和中高端市场就是逆境中的希望,是要重点押注的领域,而一加品牌,就是 OPPO 体系在牌桌上的筹码。
一加在 OPPO 体系内的定位是什么?
明白了 OPPO 和一加双品牌的关系,以及当前的外部环境之后,我们就可以顺势推导出下一个问题的答案。
但在揭晓答案之前,其实我们可以再聊一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一加过往积淀出了什么?
在大趋势和中趋势里,还有一些小趋势,比如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国移动和粉俱乐部与 HCR 慧辰出炉的 2022 年 11 月智能手机消费趋势数据报告第二期显示,性能、价格、存储空间、续航及耐用性是用户最关注的前五大购买影响因素。
与手机性能备受选购者关注的同时,亚洲主要国家的游戏由桌面迁移到移动端的趋势明显,年轻人市场里面,手机游戏体验至关重要,细分之下,屏幕、芯片和散热是决定游戏体验的三个核心硬件指标。
所以,当我们把线上、中高端、性能三个关键词叠加在一起,一加品牌就自然而然地契合进去了。
品牌建立不是一次口号呐喊,不是一次提价过程,不是 logo 焕新;甚至,品牌不是刻意「建立」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自主不自主的行动之后,被自己「发现」的。
如果不是过去一加坚持做中高端,做骁龙 8 系的采购大户,重点线上市场和口碑,屡屡把「Fast&Smooth」放在重要位置,掀起屏幕素质竞争的第二次浪潮,那么今天的一加,大概也不会被提到双品牌之一的高度,也不会契合到三个关键词之中。
至此,我们也明晰一加在 OPPO 体系内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是什么?
刘作虎表示,在双品牌策略下,OPPO 会继续通过 Find 和 Reno 系列,主打影像和设计。一加则作为 OPPO 旗下主打性能的先锋品牌,聚焦性能赛道,打造兼具极致性能和质感设计的精品。
在双品牌的协同上,OPPO 线上就是一加,未来线上将会是一加的主战场。
OPPO 能给一加提供什么资源?
如果说过去 OPPO 和一加的融合工作主要是资源打通,人员融入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一加喜提「百亿补贴」,开启「交个朋友」计划。
也就是 OPPO 会在未来 3 年单独为一加投入 100 亿元资源,同时 OPPO 研究院前沿技术向一加倾斜,以及现有 OPPO 渠道和售后门店网点的帮助;在大力投入之外,一加也明确了一项策略,在这 3 年时间里,一加产品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可以为 0。
手机圈有一个「交个朋友」梗:说做手机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交个朋友」。
这里其实有点反直觉,因为我们在谈一加新定位和市场环境关系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一加品牌非常符合市场增长热点,是潜在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一加却在此宣布,并不追求硬件利润。
但是如果站在 OPPO 体系的角度,就能理解这种反直觉的逻辑:「百亿补贴」所代表的资金、技术、渠道和服务资源都是投入,不追求利润何尝不是一种资源投入?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解释了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为 0,这个点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定低价、打价格战,这不是我们的初心和初衷。我们核心还是想着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把产品做好,把真正的体验做好。所以我们在提净利润率为 0 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先做好产品。
另外,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公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政策,可以让我们一加团队暂时不需要考虑盈利的问题。一加在整体公司的战略布局当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增量,所以我们在突破阶段。当我们把产品做好的时候,我们希望让更多的用户用到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可以给很合适的价格,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先跟用户交个朋友。
千言万语一句话,这些资源投入可以汇聚成一句话:在线上和性能两个维度上,一加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产品,抢市场,争用户。
所以,在此,「交个朋友」倒也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加实打实的想法。
另一个关键问题:性能赛道,是个什么赛道?
线上和中高端两个关键词比较好理解,至于性能,并不那么好概括,所以弄清楚什么一加眼中的性能赛道至关重要。性能赛道,是个什么赛道?性能赛道和一加产品市场策略怎么联系起来?
很多人的理解的性能,大概就是跑分,跑分越高,性能越好。
然而,跑分能力绝大部分由手机 SoC 决定,智能手机厂商能够做的工作并不多,难道一加喜提「百亿补贴」就是为了优化跑分结果,别人家用骁龙 8 Gen2 能跑 130W 分,一加优化到 135W 分就是在性能赛道一骑绝尘?
当然不是。
在沟通会后的采访环节,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一加眼中的「性能」:
我们认为极致性能翻译成用户能理解的语言,就是系统能够全面流畅。包括系统内应用的启动、切换、快速灵活、后台保活。包括在高负载场景下的流畅,尤其是呈现出高跑分、游戏的场景、高能效比,以及全面持久流畅,用多久都不会卡,这些地方我们会做持续投入。
另外,关于游戏,它是一个重载体验,所以这个也绕不过去。
因为今天不是技术交流会,这两个方面大概讲一下我们投资的方向:在全面流畅这块,我们更多还是要从 CPU、内存和存储这三个角度切入,我们重点会投资的方向,包括端云编译、锁竞争、应用预加载、应用断点重生、CPU 调度算力模型、动态帧率刷新技术、热源识别智能温控、存储文件管理、返碎片技术、存储加速,并且未来我们有计划和打算做自研的存储芯片,能够保证手机整体流畅,基本从头到尾都流畅,用四年以上都没问题,这些东西都需要做底层研发。
在整个游戏的体验上,我们把它拆解一下,用户追求的游戏体验的核心就是三个关键词。一是在基础的帧率上,怎么做到高帧和稳帧;二是在触控和操作上,做到非常精准、丝滑,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哪打哪;三是画质的呈现上,带来新的革命性突破。我们看到游戏的天花板,其实就是 PS4,是主机游戏,手机跟它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不是一直插着电玩,也没办法把体积、散热做得那么大,因为手机毕竟是便携式的,要同时做到这三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何在 GPA 极限稳帧、AI 异构技术投入,再配合专业渲染技术,实现更高画质的体验,包括超频触控算法上移,防误触算法的投入。这些基本就是我们未来核心的部分,其实我们非常聚焦。
包括刚刚说的质感设计,我们未来在 ID,还有一些新工艺的导入上会下功夫,我先剧透一下,一加 11 会给大家带来非常独特的、行业里从来没应用过的材料。未来在整个质感的设计,包括我们更大胆的材料使用、工艺使用,都是我们重点的投资方向。
李杰的这段关于性能的解释,间接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 100 亿元和 OPPO 研究院的资源会发力在哪个方向?二是,为什么一加手机要全面接入 ColorOS。
当手机体验竞争进入到了深水区和无人区的时候,中小手机品牌是很难在研发上与大厂进行竞争,因为这里动辄就是千人级别的研发队伍,和数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投入。
刘作虎说:
大家经常说主打性能,实际性能做到极致,要涉及到底层,投入是巨大的,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刚才李杰 Louis 讲了很多底层的技术,如果用一加以前的团队,我们是很难支撑做这种底层技术的,不管是人才,还是资金的投入,都是非常夸张的。
举个例子,手机的网络体验,由手机本身的硬件水平,和外部网络环境两个方面决定,以往手机厂商的资源会放在采购更好的基带,设计更好的天线,以及在内部网络带宽分配层面,但是对外部网络环境无能为力,所以要想进一步改善手机网络体验,手机厂商就得去干预外部网络环境。因此,一加的资源投入方向就会转向解决手机内和手机外的问题,通过建立云服务和运营商转网,加上手机端的综合网络模型和计算,来改善手机网络体验,这背后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投入大量服务器网点布局,才能保证用户在火车站,地铁等网络拥挤,弱网环境获得爽快的网络体验。
这是资源投入的深度、广度和规模,涉及到软件、硬件、模型、算法以及行业合作。
对于提升手机性能来说,类似网络体验的细分模块还有很多,其中有过往一直存在的问题,行业发展新面临的问题,Android 系统对于内存的编译执行逻辑是否要更改,Android 的文件系统,存储模式是不是要改?一加的答案是,要改。
所以我们看到,一加开始预热在一加 11 上首发的革命性内存技术,以及进行中的自研存储芯片这些处在无人区的技术。
自此,我们可以明白,一加所说的「性能赛道」是什么赛道?那就是拆解全面持久流畅,和重度负载场景两个大方面里的核心维度,然后投入重兵,在底层进行重构,达到性能体验领先。
如果一加未来三年手握大量资源,赛道明确,又不以硬件赚钱为目标,那一加是准备做慈善吗?总得有个目标吧?
关于目标,李杰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我们希望未来在 2000 元以上的线上市场里,一加(三年内)能做到份额第一,这就是我们的想法和目标。
具体到消费者第一眼能感知到的策略,刘作虎给了一个例子。他说:
比如市场上有些产品,为了定价是 3999 元,但又有毛利的追求,搞 8GB+128GB 的版本,这个你们应该最懂,经常见。但对用户来说,这个体验是很糟糕的。我们也知道 3999 元对很多用户来讲,是很重要的价位段,但我们不能因为利润的追求,就搞 8GB+128GB 这种这个价位段用户根本就不会满意的产品。
如果你不考虑利润的问题,直接做到至少是 12GB+256GB 起步,用户的体验会好很多。但如果又想卡这个价位段,又想有毛利,就只能搞 8GB+128GB,其实就是为了凑数标一个价格而已。类似这种事情,一加这个品牌至少未来三年,在这方面要松绑,先把产品、体验做好,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用户体验到一加的产品,这是我们的第一目标。
这段话,也解释了一个潜在问题:既然一加并不追求硬件利润,那么是不是一加产品会进行价格战?答案也许是另外一种,一加的产品价格变化不会大,但给到的东西会更多。
或许这也是一加能够影响行业的一个举措,在旗舰机市场,让作为价格锚点和体验痛点的 8+128GB 存储容量消失,大家直接从 12+256GB 起步。正如从一加 7 Pro 开始,智能手机屏幕素质,成为不能偷懒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