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很多用户拍摄时,并不是基于构图的需要,而是基于看到的信息需要拍到。
不少细心的用户早已经发现,虽然智能手机的影像能力越来越强,夜景拍摄,长焦能力越来越强,但随之而来也有一些小小不便。比如如今大多数旗舰手机的主摄等效焦距已经来到了 23mm 左右,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用且常用的焦段。
因为 23mm 对于影像创作来说,实在是太广了,但有没有广到便于风光摄影的超广角程度。
所以很多人的选择是用主摄拍摄照片之后再进行裁切,选择合适的比例进行二次构图。
也有不少厂商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苹果就在 iPhone 15 Pro 系列上为主摄焦段代表的 1X 按钮安排了 24mm、28mm 和 35mm 三个焦段选择,点击即可切换,另外 iPhone 15 Pro 的 2X 其实也是通过主摄裁切而来,所以实际上,这一个主摄变幻出了非常多的焦段选择。
也有不走寻常路的,比如努比亚在其 Z 系旗舰机上,主摄安排的原生焦段就是 35mm 这样的常用焦段,更方便于影像创作。
之所以主摄焦段越来越广,其实是主摄影像传感器的感光面积越来越大造成的,比如刚刚发布的 OPPO Find X7 Ultra,其主摄影像传感器就是 1 英寸的大底,等效焦距 23mm,同时背后的「奥利奥」模块也比较厚,这些都是影像能力飙升带来的代价。
因而,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就有人提问,OPPO 有没有想法去改变摄像头模组,解决主摄过广的问题;以及超广角显得很鸡肋,并没有很多人去用这样一个难以驾驭的焦段。
对此,OPPO 影像产品总监张璇说:
的确,主摄会越来越广,去年在做 X6 Pro 的时候曾经问过大家,发现的确有人觉得很广,所以我们第一时间推出一个功能,通过主摄的方式可以定义 28 或者 35 的焦段,苹果后面也做了,苹果的做法比我们更好,它提供了点切的选择。但(原生焦距)会不会回退?这里面有一个前置条件,假如退到 35mm,你究竟可以用多大的硬件来做它?如果退到 35mm 之后,硬件至少需要用 1/2 左右英寸的底才能做到不错标准。
做一英寸的 35mm 有没有机会?目前看起来没有机会,我们在做模组时推演过,我觉得不太会发生。
我们也看到市场上有一些变化,比如接下来的产品焦段会不会都往 23mm 上靠?我的看法可能是在 27mm 左右,有一些项目可以做到 1/1.5 英寸的尺寸,但一英寸没有机会。
另外,对于甚少有风光摄影的重度手机用户,比如穿梭于都市高楼大厦之间的科技数码媒体而言,超广角镜头确实是最少被使用的镜头,但是站在更多人视角,以及产品研发视角,超广角的意义又不一样了。张璇说:
首先,重回拍照的角度,大家觉得超广角构图相对比较难,事实上从更大的用户在日常的用户使用中,超广角的使用比例并不低,我们发现很多用户拍摄时,并不是基于构图的需要,而是基于看到的信息需要拍到。
其次,超广角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超广角之所以不能取消,是因为人像焦段和主摄裁切以后想覆盖50mm人像,还需要用双目虚化来做,如果这个时候把超广角取消,另外一个焦段人像模式和算法会受到影响。
第三,超广获得的信息是最广的,剩下所有焦段的信息应该是以它为 base,如果没有超广,有可能接下来再做 SAT 变焦、多摄一致性协同,以及运动检测,超广是最早看到的,超广基于算法的角度,还是有更大的作用。包括我们现在做视频,事实上超广做视频时,由于 FOV 的变化,防抖的效果指标更有优势。
这就是用户视角和研发视角之间的差异,用户更多站在自己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研发则需要考虑得更多。
就比如还有人问到,为什么这次 OPPO Find X7 Ultra 没有采用之前发不过的连续光学变焦方案,而是用 3X 和 6X 两个潜望长焦,这其实也是权衡的结果。张璇解释说:
很简单,连续光变底的尺寸会做得非常小,当时做底的是接近 1/4 左右的底。
连续光变是一种技术方式,用户最终买的不是技术,用户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比较时逻辑很简单,在尺寸供应链的可靠性、算法和最终效果角度上,哪一个方案更可以覆盖用户常用焦段的画质,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其次是连续光变看起来缩成一个模组,但有一个问题,比如这次看 6X 人像表现力很好,本质上是我们有一颗最厉害的中焦作为景深和虚化裁切,如果没有中焦两个摄像头配合,6X 人像的抓拍、虚化不会做得太好,因为做景深需要算。如果做成连续光变,它强化了光学特性,但有可能从画质和基于算法的链路来看,它并不是最合理的。
这也是很多媒体之前问的为什么不做成光学,不是不能做成光学,而是现在的手机影像是计算影像时、移动影像时,是平台算力、算法和模组之间的组合,不太容易退回到原有相机的逻辑,否则就会出现在手机里有很多功能和使用上,从体验的维度上未必像大家想的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