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一个更具体的答案,请提出一个更具体的问题。
一个 Quora 用户提问:为什么 Gmail 这么快?于是 Gmail 团队的 Michael Leggett 这么回答他: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更具体的答案,请提出一个更具体的问题。
Be more specific if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more specific.
这样的情况就类似于知乎上有人问:请问我该如何报复世界?
偏激点说:好像除了无意义的调侃,简直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嘛。
一个主语,一个谓语,一个宾语,加一个疑问语气,构成了一个信息量最少却期待能得到尽可能多信息量回答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苦笑不已:我们每个人恐怕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制造者和回收者的角色。
然而,我们却没法避免这些。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交流许多时候不经意流露出的谨慎小心。无论是“怕你说那些被风吹起的日子,在深夜收紧我的心”,还是稍纵即逝的预感,仿佛一个无形的网让我们原本自由灵动的语言变得异常的沉重了——这变成了信息。
Michael Leggett 的回答,似乎包含了一个等价信息的道理。等量的信息的问题换取等量信息的回答似乎天经地义。
萧伯纳说: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然而他没提到这一现象发生的前提:你的一种思想在我看来必须与我的一个思想等价。这种个人主观情绪夹杂其中的隐形判断,让思想的交流像暗室的窃窃私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有着过于自信的执着,当交流变成泛泛而谈的时候,倒更希望是互换苹果了(不是换 iPhone 哦)。
在求知的路上,我们最好还是给自己或者他人一个更具体的提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