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披着 Twitter 的皮,揣着 Facebook 的心,做着腾讯 QQ 的梦。
这是微博网友“阑夕”原创的一句话,彼时评论新浪微博发布类似于 Google“圈子”的“定向发布”功能。很犀利,不是吗?
阑夕本人最近的一篇文章,写在国外 GlobalWebIndex 机构唱衰新浪微博之时(虽然这一机构的报告毫无道理荒唐至极),放大了这一类似;最近这句话又被平面媒体引用,尤其是拿它来衬托“革命者”微信,更加引人关注。
我在微博上联系了阑夕,请他作解读,他回复如下:
新浪微博的创建是以 Twitter 为对照模板做的功能开发,在商业化推进时也跟着 Twitter 亦步亦趋(比如 promotefeed 式的信息流广告模式),Twitter 从一开始也是将自己定义为媒体(新闻)网络,这就是新浪微博的皮。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单纯的媒体受限于体积和环境,在盈利上存在很多短板,而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承载用户生活形态的社交平台,在投资者看来更具上升价值,毕竟,生活服务比信息服务有更多的商业介入机会,所以新浪微博在数次设计改版时,有意的朝 Facebook 在靠拢(比如三栏式布局、用户中心的延展),留存转型希望,这就是所谓新浪微博暗地里还是“揣着 Facebook 的心”。
至于“做着腾讯 QQ 的梦”,这也不是新浪微博一家的梦,而是中国所有以人际关系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都共同做着的梦,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产品革新和互动运营,吸引用户黏附在自己的平台上,最终成为由自己持有的用户资产,攀上社交帝国的王位。
在阑夕自己那篇文章中,他很不看好微博所披着的“Twitter 的皮”,认为媒体化的新浪微博是不挣钱的:
曹国伟在访谈中每每不忘夸自己英明,当初果断毙掉了 Facebook 形态的产品“新浪朋友”,而师承 Twitter 搞了“新浪微博”,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化的运营让新浪自身固有的媒体属性在新浪微博的发展期起到了极好的助推驱动作用,几乎复制了新浪的博客运营经验,把名人指标用数字的方式派发到人头,一个一个的拉、教、推,最后坐等闻风而来的粉丝。
然而,“媒体”这个中心化的形态本身,却正在世界范围内走着下坡路,Twitter 的首席执行官 Dick Costolo 曾经说 Twitter“就是要做一家媒体公司”,后来发现美国的媒体们都在一家接着一家的倒闭,Twitter 的 APP 们都已经开始赚钱,而 Twitter 的利润仍然上不去,于是改口说 Twitter“是一家媒体领域的技术公司”,放弃了做内容提供商的战略,转而去让工程师去利用 Twitter 挖数据。
这里我想讲,不能怪新浪微博媒体化不好,本来新浪就是一个媒体型公司,四大门户里最有媒体味道的,顺势而为发挥媒体的优势,是成本收益比最佳的方案。如果换一个 CEO,重新来一遍,可能也还是选这个方案。要怪只能怪新浪的产品意识和产品基因太差了,安于现状,收“媒体”角色能带来的钱,从来没有把新浪微博当作一个独立的“产品”来运营,只是新浪这个大媒体的附庸和延伸。
现在新浪微博不想种树了,未免太急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失去的机会得自己来填补,补不回来,就把羊身上的毛刮一层是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