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身是个通讯工具,你必须要大,这时候大而全就是美的,否则它是病态的。并不是一定说小就美了,大就不美了,不是这样子的。
腾讯渠道推出了一篇《腾讯月刊》对张小龙的专访。从自有渠道推出采访文章与第三方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可管控的,容易成为官方宣传口径;后者大部分不可管控(不排除部分媒体接受审稿),一般会比较精彩。
《腾讯月刊》对张小龙的采访文章,显然是可管控的结果。但是难能可贵,发出来的文章,被管控的痕迹并不重。细细读来,仍然不失为一篇精彩的采访。采访中亦保留了较多张小龙口语化的一手回答,分享如下。
“附近的人”初衷是让人不孤独,而不是其他东西(约炮):
比如我们“看附近的人”这个设计,可以说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人文关怀在里面,我们可以让人不再那么孤独,让人可以发现周围的人,让人可以知道原来陌生人也可以这么快地来聊天,等等。如果缺乏这样一系列的人文思想做背景就直奔主题的话,就做成了一个微信化工具、或者什么东西。
真理再现:人类的懒惰促进科技进步
人是越来越懒的,懒会推动科技进步,这种懒会导致我们希望这种沟通其实可以更简单一些。举个例子,现在用嘴巴去说话挺累的,最好能不说,最好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了……我们最近关注 Google 眼镜这样的东西,很希望把微信做到类似于 Google 眼镜这样的镜片里去,同样是沟通,可能我还是要说话,但是我说话不用手去按住了,这样又会轻松很多。
不要为了“小而美”而“小而美”,其实可以“大而美”:
我们看到很多小众的产品,是因为注定它的市场就是小众的、或者它不能做大,并不是故意想要做小,没有人愿意把应用做小。所以“小而美”会存在,有些人并没有这么多资源去做很大众化的通用的产品,它在某个领域里面去做,形态上看是小而美。
但是,如果微信我们不做成平台化、不做大,那我们就会死掉。因为你本身是个通讯工具,你必须要大,这时候大而全就是美的,否则它是病态的。并不是一定说小就美了,大就不美了,不是这样子的。
美国地大物博,人口密度小,产品的病毒性传播效果弱于国内:
中国是一个以大城市为中心、人口很密集的地方,并且这种密集性可能导致了大家很容易追随潮流,扩散特别快;相比而言,美国地大物博、大家都很分散,病毒性的效果反而弱一些;同时,它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人和人的沟通其实没有我们这么频繁……这时候,彼此就是不同的市场,未必主要是文化因素导致的。
产品臃肿不臃肿,不看它的功能,而看它带给人的感觉:
我觉得一个东西是不是很臃肿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功能,而取决于它最终展现出来的,在体验上是不是用户觉得很臃肿……我们做产品的人要做的是,最终用户用的时候让他觉得这个东西很简便。这是一个技巧,就是你有没有能力把非常复杂的功能最后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产品来给用户使用。
公众帐号平台其实是一个唯心主义产物:
很多人说微信增加了公众号让产品变复杂了,这是因为根本没有分析一下的,作为用户来说你如果不扫一下二维码去定位一个公众号,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公众号是什么,我们这里都没有表现,那凭什么说公众号让微信变臃肿了呢?你都看不到里面有这个功能。
IT 向来不是由极客驱动的,它是由商业驱动:
IT 一直都不是由极客来推动的,当然看你怎么定义极客和黑客这些人。可能更通俗的定义是,极客喜欢钻到技术里面,并且不按常规来行动,经常会按自己的个性做一些事情的人。但这不是现实,现实是产品是商业公司在推动的。
为什么要在腾讯内部讲 8 个小时?因为要让产品经理未来有“同在感”:
我上次在腾讯大讲堂讲了 8 个小时的东西,其实说老实话,不是为了讲一个方法论。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听不懂,为什么我最终还是要讲?我觉得他们有些人总有一天会知道我说的某句话的意思,然后他们会觉得原来我也这么说过,说明这样想也可能是对的、也是可以的,这时候他会增加自信。
团队管理方面,张小龙喜欢“小而美”:
一定是保持小团队,如果是大团队我们可以把它拆分为几个再小的小团队,并且对每个小团队充分授权,让他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让他自己去滚动。因为越大的团队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流程,一旦有了流程就把所有的人束缚住了,所以应该说把团队拆小并且少一点流程,把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发挥出来。
怎么激励团队?让人们做有成就感的事,员工需要被你做的事情所感染:
我们还是在做一些让我们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的驱动我觉得会比责任或者说要求来得要好,并且它是会感染的,它会让整个团队感受到。
为什么喜欢摇滚乐?因为摇滚乐都是反抗的,它会让你充满活力:
摇滚乐都是反抗的、体现对现实的不满,要知道这种不满和反抗是最有生命力。不满意才表示你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如果什么都满意了、满足了,那已经变成很平常、平庸的状态了。
微信全球只做一个版本,它是人类的基础通信产品:
如果我们在一些国家不能做成功,我并不认为我们对他的文化不了解,我认为是对他的用户不了解,对他的需求不够了解……我们说微信为什么全球一个版本,因为我们做的是基础通信、基础设计,它就应该是全人类公用的一个东西,不应该有地域上的差异。
冲垮垄断公司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绝对形态:
我觉得商业社会是动态的,没有谁说它垄断了就一直可以垄断下去,它大了就一直可以大下去,总会有新的东西又冒出来取代它,我觉得这种动态是挺好的。这是一个过程,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形态——用自然界来对比的话,这是一个很健康的、自然的过程。
不推荐阅读原文,提问的交锋性不强。但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点击这里前往 QA 采访形式。
题图来自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