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打开的体验其实是最差的体验。
沉寂多年的豆瓣创始人阿北,终于决定为用户提供名为“豆瓣”的应用。在豆瓣官方日志里,他解释过去豆瓣为各个服务单独提供应用的缘由,而现在又选择提供一款更加集中的豆瓣应用的原因,在这段话里,可以体会到产品开发过程当中的纠结:
豆瓣的服务广泛多样,每个人用每项服务的次数都有不同。之前几年里,豆瓣主要的网站频道陆续都有了各自对应的 App。这样每个 App 用法明确,用途和体验都有空间可以持续改善,而用户可以各取所需。
但到了今天,手机上每个人面临成千上万 App 选择的时候,有用但打开次数不多的 App 成了所有人的装或不装的纠结。不被打开的体验其实是最差的体验。
这是一个灵魂深处搜寻的过程。最后我们找到的办法是从用跨豆瓣各频道、最多人共通的用法入手。直接访问豆瓣的所有人里,最普遍而一致的用法是围绕电影、电视、书、唱片、活动 (我们叫做”条目”的东西) 的评分评论、发现和讨论。我们会把和网站同步的评分评论作为一个起点和基础,在手机上重新构建围绕个人兴趣的发现和讨论。这会是手机上新豆瓣的第一步。
豆瓣常常被人称之为慢公司,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爆发之际,它却显得不慌不忙,只把移动互联网当作桌面互联网的延伸,把豆瓣这个大社区的各项服务分拆成不同的应用。
显然这样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腾讯已经用微信这个例子告诉所有轻视移动互联网的人:移动互联网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桌面互联网的延伸,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思路来开发产品,行不通。现在,阿北的想法已经有所转变,至少他说,开发“豆瓣”App 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深处搜寻的过程。”
在日志的结尾,他说:
这个 App 发布的同时,豆瓣团队在多方向探索几年之后,也重新回到集中、专注、快速的工作方式中。很多更大的想法在等着实践。“豆瓣”App 不只是豆瓣在手机上的延续,它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