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鄙视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比如有人倡导国产手机,为此不惜搬出‘爱国旗帜’批评使用进口手机者。在我看来,这样的鄙视其实是酸葡萄心理。自己消费不起或不愿消费,偏要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如此‘鄙视’,我看是自卑的最好写照。
不难在社交网络上看见这样的言论:现在买 iPhone 6 的都是人傻钱多,那些扛着单反出去旅游的都是在装 B 等等。
比如鄙视国内 iPhone 6 用户的背景就是今年 iPhone 6 登陆中国市场稍慢了半拍,迫不及待的中国消费者千方百计购买这款产品,一时间,香港、日本和美国等首批发售地遍布了为中国市场服务的黄牛,而国内也有一些消费者愿意花更高的价钱来尝鲜。
互联网中从来不缺乏鄙视,在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刘海明看来,一种商品的消费者被鄙视的合理原因无非有二:
- 要么是这种产品危害社会太深,你若使用便是在害人,比如毒品
- 要么是这样的产品会给消费者和他人造成精神污染,比如某些游戏产品
而 iPhone 6 作为一件商品来讲,可以说是人畜无害,那么国内的 iPhone 6 用户为何还要被鄙视呢?
在刘海明看来,选择名牌产品是当代社会普遍的消费心理。一个人只要力所能及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就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其选择。只要财力能够负担,即便是超前消费行为,也是正常的行为,不该受到鄙视。在商业社会,消费和服务的互动才能共赢。这种共赢如果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岂不是现代社会的许多商业规则要被颠覆?
在此,刘海明推测了鄙视者的动机,用一句歌词来概括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不论你鄙视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比如有人倡导国产手机,为此不惜搬出‘爱国旗帜’批评使用进口手机者。在我看来,这样的鄙视其实是酸葡萄心理。自己消费不起或不愿消费,偏要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如此‘鄙视’,我看是自卑的最好写照。”
早前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互联网鄙视链》,从听的音乐、看的电影到使用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都存在一个等级森严的鄙视链,比如用 Google+ 和 Facebook 的国内网民许多都看不起用人人的,而许多人人网用户又看不起用腾讯朋友网的。
当时,心理学家胡慎之如此评论这种鄙视链:
“自我的尊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都已经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剥夺得只剩自卑的人该如何找寻到自尊?就是把别人看得很糟糕。鄙视就是榜样教育的报复性反弹。这就像是中国人的阿 Q 精神一样,这是无能为力的自我防御机制。”
题图来自:smesne-fot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