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提供了天然的信息隔层,你发消息给我,我可以选择是否搭理你,这种渠道和属性,使得我们能够保持自身的风格,也是网络社交的一大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亲”、“么么哒”这样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口语中常用的,即便用了,也至少是给关系相对较熟的人。
但是在互联网上,这样亲密的用语却十分常见,在现实生活中说出来会有暧昧意味的口头语和一些 emoji 或者表情贴图一样,更像是拉进人际关系,治愈社交恐惧症的一种工具。
事实上,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作亲昵,正如很多人喜欢在社交中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样。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上,这些人认为,合适的距离意味着安全和愉悦。那么什么是破坏这种距离的行为呢?
比如过年回家一年才见一次说一次话的七大姑八大姨跟你进行“谈了没?结了没?生了没?工资多少?哎呀,工资比我女儿少好几千呢?女孩子不要太注重事业赶紧找个有房有车的靠谱男人嫁了免得年纪大了没人要”的人生经验传授和个人隐私挖掘。
再比如就是前几天在社交媒体上盛传的表格,“给你一个 2016 年的温馨提醒,如果你是 1989 年的,那么你现在应该是部门总监,年薪 30 万,孩子 6 岁了。如果你没做到,那么你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失败。”
2013 年的时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写道:
“鸡汤是中国社交媒体中的硬通货。”
两年多之后,写鸡汤相互鼓励的时代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上面具有暗示意味的心灵毒药。心灵鸡汤告诉我们人生充满希望,而心灵毒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在《新周刊》 12 月的一期中,谈到了今年非常流行的“性冷淡”风潮,无论是设计上的极简,还是衣物上的无印良品风,还是生活方式上的断舍离,统统可以归结为“性冷淡风”。其实社交上也是如此,和“求赞党”对应的还有一种“冷淡党”,前者希望在社交网络上获得明星般的待遇,后者则认为网络好友数量暴增,和信息碎片化和大爆炸类似,让人时刻处于人际关系压力之下。于是“冷淡党”在面对一些人群的时候会表现出距离感和冷漠感。
如果在过年的饭桌上,面对亲戚的“关心”而默然不语或者反唇相讥的话,那么会被认作是极不礼貌。但是网络世界要好一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
“网络提供了天然的信息隔层,你发消息给我,我可以选择是否搭理你,这种渠道和属性,使得我们能够保持自身的风格,也是网络社交的一大特点。”
牛津辞典将 2015 年的年度词汇颁给了这个“笑哭了”的表情,某种程度上说,表意不明的表情也算是一种“性冷淡”:即任你干柴烈火,我自冷如冰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