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行(P2P)主要的目标客户就是有闲钱的大爷大妈,年轻人投资这个的比较少,有钱一般就炒股、买基金。只有大爷大妈们,听着宣传说的「高收益零风险」揣着一辈子的积蓄就往里砸。他们是真有钱,也是真胆大。
e 租宝事件之后,P2P 金融理财就仿佛成为过街老鼠一样,变为一个臭大街的名词。即便在 e 租宝事件之前,不少机构和媒体就已经发出预警,P2P 金融有很高失控和诈骗的风险。
随着此次标志性事件爆发,P2P 业务最终也是面临着重新的洗牌和重塑。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一位化名为丁洋的 P2P 业务员,这位原来拿着高薪做着光鲜业务的 P2P 从业者如今已经不再用 P2P 金融业务员来介绍自己,而是改为“互联网金融”。原因自然是去年下半年的大规模跑路潮之后,人们已经对这一行产生了难以改变的偏见。
并且,这不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羹,而是许多颗老鼠屎。
在谈及这个行业的目标群体时,丁洋说:
“我们这行(P2P)主要的目标客户就是有闲钱的大爷大妈,年轻人投资这个的比较少,有钱一般就炒股、买基金。只有大爷大妈们,听着宣传说的「高收益零风险」揣着一辈子的积蓄就往里砸。他们是真有钱,也是真胆大。”
这些受众群体并不关心 P2P 平台的合法性和资质,总是被高收益率冲昏头脑。
迟来的整肃终归来到,继 P2P 行业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下发后不久,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工商局开始暂停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注册。
信息不对称两端的贪欲,永远慢一步的监管,高举高打的“互联网+”概念之后,数以百万计的受害者的资金如何追回仍是个无解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