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我已在朋友圈打卡 17 天,学费返现、免费课程还有朋友圈的好友都是坚持的动力

小程序

2018-11-03 10:19

「我已坚持 XXX 天英文阅读,完成 XXX 篇文章。」

「XXX 正在芝士派无字幕听英文电影,已坚持学习 XX 天,累计精听 XXX 词,今日学习 XX 分钟。」

「第 XX 天扇贝打卡:我今天完成了 XX 个单词。」

「我在薄荷坚持英文阅读 XX 天,阅读字数 XX K。」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在朋友圈时不时能看到上述分享文案,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重返学生时代,燃起了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打卡原本不是什么新鲜形式,健身、旅游、观影、阅读、早起……有了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万事皆可打卡。但当打卡的动作与英语学习这件事结合起来,又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用户是出于何种心理在朋友圈打卡?各平台为何不约而同选择这一模式?其他人又是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我们试图从用户、平台及旁观者的角度,给出我们的思考和分析。

在朋友圈学英语的人是怎么想的?

学英语,几乎贯穿了当代人整个求学生涯,而随着「焦虑」一词被反复提及,不少职场人士或在校学生的确都有英语学习的需求,至于为何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分享自己的学习进度,将其广而告之,我们认为这主要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驱动。

首先,大部分人最初的分享行为,都源于平台的提醒和激励措施,打卡达到一定天数即可获得代金券、免费课程、实体书甚至学费返还等物质奖励。这可以说是用户打卡的原始动力,方法简单,效果拔群。

部分产品还会设置「班级群」,设置组队模式,一人不打卡则影响全队的奖励,促使用户之间相互监督。

说到底,这其实是朋友圈最常见的「分享可获奖励」的推广套路,但通常会因「污染」朋友圈招致用户反感。然而,当分享的内容变成英语学习时,情况却有了变化,这就涉及到用户认知上的区别了。

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分享,英语学习打卡让用户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作为一种学习行为,又在无形中起到了社交形象塑造的作用,用泰合资本投资人蒋科的话来说,是一种「新的、流行的圈子装饰手段,天然引起攀比、炫耀、自我暗示等病毒传播因子。」

另一方面,许多人亦将打卡作为一种自我监督的手段,毕竟学英语是一个长期而又难以坚持的过程。

「发到朋友圈,大家知道你在学英语了,就不好中途放弃了。」用户小林向我们这样解释自己打卡的原因,「而且看着每天的打卡记录也很有成就感啊。」

有成就感,这也是许多人能够坚持不懈的原因之一,每天的学习被量化成具体的单词数、字数,既缓解知识焦虑,亦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确认,因此打卡也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行为,似乎只有完成打卡,这一天才算完整。

既有物质上的奖励,又能让用户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英语学习类 app 打卡相比其他分享类活动的高明之处所在。

平台在想什么?

从平台的角度来讲,鼓励用户打卡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利益引导用户自主传播,一来低成本获得品牌曝光,二来又得以高效精准获客。

低成本:大部分平台给予的打卡奖励以在线课程、代金券等虚拟产品为主,成本极低。

少数送实体书或返还学费的活动,则对连续打卡天数有更高要求,多在 100 天左右,极大提高了获取奖励的门槛,只要用户在活动期间有 1 天中断,平台就省下了这笔支出,毕竟用户在 3 个月内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打卡的概率显然比 7 天或 30 天要高得多,即使能坚持在最后获得奖励,品牌在朋友圈也获得了连续多天的曝光,这波不亏。

高效精准获客:教育类产品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碑传播,而用户在朋友圈每日打卡,无疑是为品牌做了极好的熟人背书,甚至在无形中帮品牌贩卖了焦虑,不少用户正是因为在朋友圈被刷屏后,自己也走上了英语打卡之路。

而这一模式的兴起,有赖于微信生态的繁荣。微信的社交关系降低了教育类产品的获客成本,基于社交关系产生的信任,又加速了其知识付费产品的传播和转化。因此,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认为:「微信运营已经成为教育类产品的标配。尤其在线教育公司,正在广泛地使用微信来进行用户的拓展。」

当然,依靠微信的社交关系带来用户裂变增长后,用户留存的关键还是要靠产品本身的服务质量和后续的运营。

吃瓜群众是怎么想的?

我们前面提到,由于知识类产品天然的「高级」光环加持,大部分用户乐于主动打卡,同时也默认微信上的好友不会反感这一行为,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比如寄希望于用打卡让朋友监督自己的,但很多情况下,这种方式效果有限。

「我对他们的学了什么、学了多少并不感兴趣。」小 A 的朋友圈有不少好友每天打卡,「他们分享我不反对,不发我也不会去追问“你今天怎么没打卡啊?”」

所以,打卡的监督作用,可能主要体现在对参与者的心理暗示上,因为以为别人会在意,所以自己必须坚持。

至于建立「人设」,每天打卡能否给营造积极进取好青年的形象,这不好说,「但总比分享那些鸡汤或者拉票好吧?」有用户坦言。

对此评价最正面的当属家长们:「起码说明孩子在认真学习,我们还可以每天监督,挺好的。」

写到最后,提醒一下各位热衷于打卡(不限于英语学习)的朋友,在寻求成就感、仪式感的同时,也要明确自己打卡的目的,搞清楚平台的资质,免得当了韭菜,比如近日警方破获了这样一起诈骗案↓↓↓

显然,如果你打卡纯粹是冲着不菲的金钱奖励去的,那么就要问一下自己的动机和平台的奖励是否合理了。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