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看一看」里增加了个人主页,社交推荐能成就一个大众阅读产品吗?

小程序

2019-05-30 10:05

5 月 28 日,不少人发现在点开微信「看一看」时,跳出了一则提示:「轻触朋友的昵称,可访问朋友的个人主页」。

也就是说,在「看一看」中的「好友在看」一栏中,用户有了一个区别于朋友圈的个人主页,显示最近 7 天内「在看」的文章列表。

这个小改动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截至 5 月 29 日下午,#微信上线在看个人主页# 这个话题已经有接近 4 亿的阅读量。

公众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这样的改动,是不是让个人隐私更加无处可藏?

其实,从微信将公众号文章的「点赞」功能改为「好看」开始,这样的争论就层出不穷。过去私密、随意的行为变得和微博的点赞一样,会暴露在你的好友面前。

围绕隐私讨论问题很能吸引关注,但它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对内容生产者来说,过去的「点赞」算是一个小小的锦上添花,它无法带来直接的回报,因为无法获知点赞者是谁,也不能直接加强和读者的联系;对公众号读者来说,点赞也仅是一个表达情绪的按钮,别无其他。

从「点赞」到「好看」,让内容生产者多了一个流量来源;读者也从单纯的表达情绪变成了在朋友范围内「推荐」。这是一个更能产生价值的改动,包括商业价值。

之后,微信把「好看」改为了更加中性的「在看」,点击「在看」后,读者还可以添加一段自己的想法。它能将更多类型的内容囊括进来,也代表了「看一看」正从「挑选好内容」的产品转向一个大众阅读产品。

所以,微信「看一看」的「朋友在看」的连续改版,除了隐私,更值得关注的是,由社交关系推荐内容,会比机器推荐更能让人发现好内容吗?甚至,社交推荐这个和机器推荐截然不同的分发机制,能成就一款大众阅读产品吗?

「看一看」的「朋友在看」和「精选」其实分别代表了微信对两个方向的探索。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上,张小龙直言微信的机器推荐「效果不太好」,这个效果包括内容质量和用户量两个方面。

因此,张小龙给团队的建议是,要么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朋友在看」则让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内容产品有了逃脱这两种「宿命」的可能。微信有 11 亿月活跃用户,将人际关系作为内容分发的引擎,一方面足以保证内容数量,另一方面,好友之间的「筛选」机制,可以把相似人群共同关心或推荐的内容突显出来。

张小龙将这个机制总结为「社交体系的纠错」功能:单个的人有认知惰性,倾向于躲在舒适区内,但群体可以把「走偏」的个人拉回来。

微信也有这样做的必要性。曾经朋友圈就承担了这样的功能,在微信公众号刚上线的那段时间,通常有 70%、80% 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

但是,当用户的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的推广链接越来越多时,用户开始忽略文章,而倾向于在朋友圈看到朋友的真实动态。公众号内容来自朋友圈的阅读量越来越少,朋友圈筛选文章的极致已经在失效。

将「阅读」从朋友圈区隔出来,通过社交关系在「看一看」中分发,可以营造一个新的纯粹的阅读场。如果能培养起用户习惯,这里会和曾经的朋友圈一样,帮助用户筛选出好友间最关心的内容。

最近,有人在微博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显示有远超半数的人基本不使用/偶尔使用「看一看」。不过对微信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先保证经常使用「看一看」的一小半人(因为微信的基数,这部分用户的绝对值也不小)的体验,微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它成为一个大众产品。

「看一看」面临的更迫切的问题,是有人将这里当成另一个营销战场,营销推广链接被以「在看」的形式分发到这里。「看一看」现有的「不看某人的推荐」或许还不够,建立个人主页后,如果微信在此基础上增加「特别关注」、「屏蔽」等功能,可以让用户更高效地获取自己关心的内容。

如果在产品上解决营销信息泛滥的问题,并培养起用户习惯,一个基于社交推荐的阅读产品,至少是一个和机器推荐相当的大众阅读产品。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