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 CEO 这话都未必说服得了自己 | 一周鲜锐范评
在微软 CEO 纳德拉看来,目前的移动市场,不能仅靠市场份额数据来评判。设备的尺寸在变,人们手里的手机也在快速更迭。鉴于移动市场这个领域的流动性太大,如果说要以什么为中心的话,微软认为这个中心应该是人,而不是设备。所有设备都是为人服务,或者帮他们提高生产效率的。因此,纳德拉认为微软现在和未来的创新应该围绕人展开,根据人们的需求搭建平台和提高效率的工具。
mr_elie 认为
CEO 除了引领公司向正确的方向走,开发出好的产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安抚股东和客户,这哥们这些话明显是安抚的成分居多,他自己都未必说服得了自己。
1. 对于品牌和用户粘性极大的 Office 产品线,在可见的未来还不太需要担心。
2. 硬件和软件早就不是分而治之的状态了,现今的市场,硬件相当于软件和服务的分发渠道。对于品牌来讲,渠道是低价值的,因为消费者是指定消费的。但对于还在竞争的产品和服务,渠道的价值巨大。如果微软的移动产品市占率只有 5%,你认为使用 Skype、OneDrive、Cortana 的人能有多少呢?而后者才是未来的商机和希望。
苹果最后一款延续经典设计的 iPod Classic 已经悄悄下架,很多在青少年时期有 iPod 陪伴的人们,开始拾起从网上 “偷” 歌,然后心满意足地装进自己 “音乐盒子” 里的那段青葱岁月。
如今我们很少再专门拿出音乐播放器听歌,音乐播放也作为功能之一,与拍照、打电话、发信息等一同融进了手机里。如果 iPod Classic 的下架让你想到了那个只能听歌的物件。闲来无事时,不妨从柜子里翻出来,擦掉上面的灰尘,追忆一下年少时那些轻狂吧。
可能与旧人再次见面时,对方会陌生到让你觉得从来没有认识过 TA 一样。但物就不一样了,它不会变,你可以尽情怀念。
逆光狂胜蔡舞娘认为:
物还是会变了,比如那款白色的耳机,经过多年放置,已经因为胶质变成了米黄色,也许存在 MP3 里的那首曲子,也因为某个存储微粒的变迁,而有了百分之一毫秒的不同。
大明湖里有蛤蟆谈到:
回首橱窗里的 IPC + PHA1、D50 以及 4 颗三洋爱老婆护驾,当年的 TF10、525、W4R 悉数吃灰,IPC 在高中阶段帮我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课堂发现真的已经不再年轻……现在再想烧也烧不动了……感觉钱要花在更多的地方……
最后 ,那感动你的,不是器材本身素质多高,三频多均衡,声场多赞,而是旋律本身……昨晚看电视偶然看到 Jay 多年前的 MV,起了鸡皮疙瘩。虽然不是特别喜欢周杰伦,但是他的歌的确见证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
微软在其官网上正式宣布,以 2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游戏开发商 Mojang。Minecraft 便是这家开发商的力作。Mojang 的三个创始人,Notch,Carl 和 Jakob 选择离开,并不会和 Mojang 大部分员工加入微软。
jun4rui 认为:
其实买这个游戏没用,Minecraft 的成功源自于这游戏有一个开放的架构和插件体系不断的扩充玩法和世界,微软就算收购了这个开发公司,但是能获得一颗开放和拥抱自由的心吗?
如果能,那 100 亿都值!
除了性能强悍的电动车,超级充电站也是 Tesla 吸引眼球的利器。Tesla 近日发布了一张新图,揭示了 2015 年底超级充电站在欧洲的预期分布情况。
特伦儿谈到
据说当前在中国用电力驱动汽车的碳排放量高于烧石油,因为中国发电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欧美,是真的么?
DDDl 认为
单纯从热效率来考虑,国内纯电不及混联型混合动力,和高效的传统内燃机大致相当。
通过查询中国统计年鉴,由 2011 年的数据可以算出,火电的热效率为 42.22%,传输损失为 5.7%,即由电厂到消费终端的综合热效率约为 40%。更何况 11 年火电的比例也只有 81.56%(虽然已经非常高了),剩下的水电、风电和核能碳排量肯定都是要低于火电的。
再看传统汽车,平均热效率大约在 20~30% 之间,印象中量产车的最高热效率是本田的非插电混合动力雅阁创造,大概是 36~38%,丰田的 THS 也差不多是这个数。但是再考虑到锂电的充电损耗(10~20%)、电动机的效率(80~90%)和车内输电损耗,电动车的实际热效率在国内应该超不过 30%。由此可得开头的结论。
另一种算法是基于美国环保局 EPA 对于汽车专门测算过一个叫上游排放(Upperstream GHG)的值,结论和我得到的相似。由于我英文不行,对 Uppersteam GHC 了解不深,所以直接上链接,具体论证见 21L。http://club.xincheping.com/4/1406-1.html
但考虑到能源的结构是在不断的优化的,所以电动汽车的碳排放量大约是会逐步减少的吧。这就是常规动力汽车甚至包括非插电的混动汽车所没有的优势。虽说这个优势能有多大就不好说咯。
题图来自 mac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