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纸众测丨HiBy R2 套装体验:该有尽有,食饱就好
本文作者为体验师@ko_mo,首发于糖纸众测。
「对入门级播放器应该有什么期待?」
对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入门级这个定位上沉沦的人,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很好地说说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入门级播放器不应该是一款要和手机较量音质和播放体验的产物,它和手机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共存」的关系。
手机可以操控播放器,提升操控的便利性和人在多设备操作时的能力,也可以为播放器提供网络,让它拥有获取外部内容的能力;同时,播放器也可以成为手机的延伸,变成了手机的无线耳机耳机孔,用一个更独立、更高质的方案来播放手机中的声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利用……应该是互补的关系(笑
对,所以我之前选择入门级播放器的时候,其实也不会在播放能力上执着。相反,它的功能点有多全,能够适应多少场景的使用,可能才是我现在考虑的理由。
硬件配置和播放能力,对于入门级播放器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里并不是说入门级播放器的音质不重要,而是在这个硬件竞争激烈的年代,配置已经成为了最低的入门门槛了,在这里再太纠结声音似乎意义也不大。
反正,对于这个定位的我来说,它也只不过是一个用来听高规格 Single 的工具,仅此而已(再笑
作为 HiBy R3 Pro 的前用户,这次体验 HiBy R2,主要是想看看这款新出来的小机器能不能和手机组合起来,满足我日常的听歌需求。顺便也看它有没有「以下犯上」的能力,把我从 HiBy R3 Pro 手上拉回来啊哈哈(笑
啊对,这次的体验套装还有 HiBy Beans 有线耳机。
而这副耳机,我觉得它就是我开箱之前最大的惊喜:
「没想到,HiBy Beans 竟然可以换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小巧,小且取巧
总觉得,外观和便携其实没有必要分开讲。
毕竟,设备的便携性也是外观设计的一部分,厂商在保证内在配置的前提下,如何考虑体积压缩、外观设计和整机体验的关系,其实也是外观设计中重要一环…这么看来,真得没有必要分开讨论。
而且作为 HiBy R3 Pro 的用家,我觉得如果用上 HiBy R3 Pro 和 HiBy R2 进行对比,可能会来得更加直观。
体积的话,HiBy R2 会比 HiBy R3 Pro 更小。在同样装上官方自带保护壳的前提下,HiBy R2 会比 HiBy R3 Pro 短 1/3,厚度和宽度上没有太大差异。
虽然 HiBy R2 会比 HiBy R3 Pro 短一点,但这个对于日常使用的便携性没有太大影响。对于男生来说,要轻松放进口袋还是很容易的。
只是,如果你要上臂带或者手带,那小一点的 HiBy R2 可能会更好平衡吧…只是可能…
因为体积压缩了关系,HiBy R2 的按键位置和 HiBy R3 相比也有一些差别。
HiBy R3 Pro 原本都集中在左右两侧播放控制按钮和音量键,到了 HiBy R2 之后都变成了独立圆形按键,上面也少了快速识别的设计。
电源键则移动到了原本用来放 3.5mm 和 2.5mm 平衡口的顶部,边缘加了一个环形指示灯,用来显示机器的状态。比起 HiBy R3 Pro 的小灯,HiBy R2 的环形灯要直观一点。
可能是考虑到定位在 5-600 元的入门级,HiBy R2 也没有附属 2.5mm 平衡口。
虽然没有也没什么所谓,但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它能带上。毕竟,搭配的 Beans 也有换线设计,加一条 2Pin 的 2.5mm 线也能增加玩味,对于用家来说也是个好事。
Micro SD 卡槽和 USB-C 接口依旧放在底部,没有外环加固的 3.5mm 接口也挤在了底部。
这里的话,我个人其实更希望 HiBy R2 可以用上类似 HiBy R3 Pro 的边框质感处理。现在这个镜面好看,但在讨好眼球的背后,也付出了容易留下痕迹的代价。
Beans 的话,平时带在身上其实也挺方便。HiBy 也附带了收纳盒,也能避免刮花的风险,这个倒是挺舒心的。
声音不俗,但可以更好
试听之前,先来列明一下 HiBy R2 的配置。
HiBy R2 搭载的是一块 ES9218 的解码方案,最高支持 PCM 32bit 384Hz 以及 DSD128 规格的声音文件,像最近颇受流媒体厂牌欢迎的 MQA 格式,HiBy R2 也能用上。
加上 LDAC 以及 HiBy 自家 Ultra Audio Transmission UAT 超级音频技术,HiBy R2 在无线状态下其实能够稳定使用 Hi-Res 规格的音乐,所以这台机也获得了 Hi-Res Audio 和 Hi-Res Audio Wireless 的认证,规格兼容也的确做得不错。
在本次体验里面,我用的其实都是一些刚刚达到 Hi-Res 标准的 Single 单曲,部分高一点的可以达到 DSD64,低一点的可能会是 320kbps 的 mp3,格式的覆盖范围比较大,也比较参差。
虽说规格不同,对播放器本身的影响也很大。但对于大部分都不会花时间在整理本地音乐的大众来说,这样的曲库可能才是最贴近大众的吧。(笑
但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是非爱好者和专业用户,曲库也基本上也不会顶上 HiBy R2 的天花板,所以就算是入门用户,其实也不需要担心 HiBy R2 吃不下的情况。
至于 HiBy Beans,我就没有找到太多描述这款耳机的规格信息。
从包装里面可以了解,这是一款搭载 CNT 动圈单元的可换线耳机,官方标配的是带 0.78 双针的无氧铜 3.5mm 耳机线。如果真的有想找替换线的用家,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找。
回到实际听感这一方面,HiBy R2 刚刚上手给我一种素质还算扎实的感觉。
作为一款定价 600 元左右的播放器,HiBy R2 搭配 HiBy Beans 的组合能够展示出优于部分入门级组合的特质,鼓点表现尚算有力,人声的解析力也足够。整体稍稍偏冷的风格,给人一种很善于突出素质和很乐于表现自己的感觉。
但在细节突出的背后,给人一种「稚嫩」的感觉。
搭配 HiBy Beans 的状态下,组合会表现一种生硬的感觉。不管是人声、鼓点的还原以及高频乐器的表达,这个「800 联盟」(组合起来差不多 800 元左右的组合)给人一种没有把细节处理好的生硬感。
而且在细节突出的背后,也有些生涩和粗糙感,听起来会有种奇怪,哪怕磨合了一段时间,这个表现也没有太大的改善。要耳朵来习惯这种风格,可能有些困难。
不过如果换上其他耳机(我在体验的时候换上过魅族 Live 和 AKG K3003),HiBy R2 的表现就会自然很多。细节上的粗糙感收敛了不少,鼓点的弹性也会回来一些。
虽说换上了 AKG K3003 这种旗舰级的产品,HiBy R2 表现也能掰回不少印象分,但细节、整体风格的生硬问题其实也还是存在。
但和只用 HiBy Beans 比起来,换上更好的耳机自然也好很多,HiBy R2 自身的素质和规格兼容很值得鼓励和肯定。但在这个用家越来越挑剔的年代,HiBy R2 的进步空间依然很大。
如果可以,我建议你在买之前先去有真机的实体店或者问用过的朋友,先试听听再决定要不要购买。
如果预算空间足够大的话,稍高一点的 HiBy R3 Pro 甚至是放在入门旗舰位置的 R5,可能会是更「理智」的选择。
最不需要担心的,其实是续航…
不知道是从 NW-ZX300A 还是从更早的产品开始,我就已经没有再担心过播放器的续航问题。
主要是,现在的播放器用上了容量不低的电池,功耗控制的功夫也进步了不少。即便遇上了长距离旅行等需要长时间播放的任务,基本上也没有太大问题。
的确,HiBy R2 也搭载了 1000mAh 的电池,官方宣称持续续航可以达到 15 小时,待机时间也有 20 天。就算万一真的忘记了关机,也不会太尴尬。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HiBy R2 的电池也很够用。
毕竟,大部分脱离充电电源的使用时间,就只有上下班的通勤四小时。加上,HiBy Beams 也不是什么太难推的耳机,正常音量就可以满足。但如果遇上一些难推一点的产品,我直接打开高增益模式,或者用因为需要 Hiby Link 而需要长时间开着 Wi-Fi,也不会对续航有太大影响。
而在非通勤时间内,我的 HiBy R2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连接电脑,作为电脑的 USB DAC 使用。只要不是平时忘记关闭播放,那 HiBy R2 也不会出现拿起手没有电的状况。
这是我从不担心 HiBy R2 的第一方面,这不仅仅是基于它有很好的续航基础和操作机制,更重要的是,我也很少会带着它脱离电源来使用。这,自然也不需要担心了。
可以专注,无需专注
作为一个重度使用播放器的人,我觉得我最熟悉的其实播放器的「专注」。
使用 HiBy R2 的时候其实也一样,不管我往里面塞的是把手上有的 CD 都收集起来的储存卡,还是用于不定期更新新曲、单曲的版本,它和 Hiby Beams 的出现其实能够让听歌这件事专注了很多。
这样的话,既能够透过这个组合释放出一点容量,同时也可以降低手机电池因为听歌产生的续航压力。更重要的是,我也不再需要为歌曲的容量、规格所纠结,看到自己需要的歌曲,有了播放器就能够直接冲着最高的规格去了。
的确,这些都是本地播放器带来的优势和专注度。毕竟已经实现专人专事了,如果还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那跟蓝牙耳放有什么区别(笑
但在体验首日时我已经提过,像 HiBy R2 这一类入门级设备要做的其实并不是是要多专注,也不是是要在单一的播放性能上面做得有多强,而是在多设备的环境下,能够实现更有效的互联体验,让用家在尽可能不改变使用习惯的前提下,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就好比,以前听歌只需要控制一台设备,现在就算多一台,我其实也可以通过多点控制等相似的解决方案来实现相应的效果。
这一点,HiBy R2,应该说 Hiby 系的播放器都做得不错。
和我之前使用的 HiBy R3 一样,HiBy R2 可以变成蓝牙耳放。
虽说对于 iPhone 用户讲支持 LDAC 连接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在日常试用下,我还是很乐意把 HiBy R2 连接成蓝牙耳放。特别是在听感的时候,假如朋友突然分享过来视频,或者在刷内容的时候看到需要听声音的东西,直接切换成蓝牙耳放的模式,会比我从口袋拿出不知道有没有充电的 AirPods Pro 来得舒服。
虽说,这一点很多人都做得。但,如果整个思维反过来,就不一样了。
手机可以通过 HiBy Music 应用,来控制 HiBy R2 的播放。在我听歌的时候,如果同时也在使用手机,那也可以用手机来控制播放器,降低手机和播放器同时使用时两者之间的割裂感。
而在我目前手上的设备中,也就只有推出过 FIIO Music 的飞傲,以及 Hiby 可以做到。
还是那句话,对于要在多设备之间来回穿梭的人来说,这个一定是加分项。这也迎合了我一开始所讲的:
「入门级播放器是提升专注度的手段,它可以提升专注度,但未必专注在提升专注度。」
结论就如「入门八宝粥」:该有尽有,食饱就好
和其他相同定位的产品比起来,HiBy R2 也算是一个功能非常全面的产品。
就像开盖就可以即食的八宝粥一样,HiBy R2 那种「身材娇小,五脏区全」的感觉就很好地被表现出来。不管是交互、专注度、功能覆盖面、续航还是智能化的体验,HiBy R2 其实都能够满足你。
加上基础不俗的声音硬件,不得不说,HiBy R2 是一款账面上表现得很好的机器,要是换上稍好一点的耳机,也能发挥得更好,它自身的表现也会让你觉得这是值得选择。
至于 HiBy Beans,就扮演着入门单反相机中套头的角色。
它能够换线这一点,感觉上就像影像厂牌在贴地入门级大光圈定焦镜头中加入 ASPH 非球面镜片一样,虽然不是什么太特别的东西,但对于初初入行的人来说,是一种惊喜。
0.78 双针插头也很好找替换线,用家以后万一真的想改个接口,或者把 HiBy Beans 变成蓝牙耳机,也不难。
对,不管是耳机还是播放器,HiBy R2 和 HiBy Beans 这对组合已经能够满足入门用户对于播放器的温饱需求。
只是,如果你渴望更好的体验,HiBy R2 未必会是最优选。
的确,HiBy R2 的机身会比它的入门前辈更加轻巧,但在屏占比也一同被压缩的前提下,HiBy R2 观感上会给人一种「体积压缩得有点取巧」的感觉。
而且,投放在 HiBy R2 的新一代 HiBy OS,也没有了当年大专辑封面这个核心卖点,UI 的设计也会比 HiBy R3 系列上用的粗糙不少,那种上一个年代国产播放器的感觉也慢慢渗出来,就这一点而言,我会觉得 HiBy R2 确实要逊色一点。
不知道 HiBy 是不是基于产品定位做的选择,但我觉得如果 HiBy R2 能和 HiBy R3 在 UI 上同步,那整个设计的观感会好很多。毕竟,当年我也是冲着这个设计,而选择了 HiBy R3 Pro。
声音的话,HiBy Beans 依旧没有办法把 HiBy R2 的全部能力表现出来,听者细心一点其实也能够发觉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间的。但是,哪怕你选择的是没有「套头」的单机,贴地入门级机身的限制其实依然存在。
的确,入门级机身理应就应该有符合相同定位的体验,这其实更多是产品的取舍。虽然 HiBy R2 是一个带着新技术来的新扎师兄,但无法打败比自己定位更高的前辈,也是清理中事。
功能方面,我觉得 HiBy R2 依旧站在了这个定位的第一梯队。USB DAC、蓝牙耳放、手机控制等功能一应俱全,虽说大家在这个定位上都做得很足,但体验上 HiBy 处理还是要略胜半筹吧。
如果你真的很执着 HiBy R2,那我觉得,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留下的。
至于 HiBy Beans,它给我的印象和表现都一样,就像是入门单反上的套头。
有可换线结构是惊喜,但面对只有一个 3.5mm 接口的 HiBy R2,换线结构其实也没有永无之地。这个素质,其实换了接口,想必也不会有人想用在定位更高的机身上。
当然,你可以说:
「换一条高阶一点的 3.5mm 线,或者可以提升听感呢」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可能是因为,人变了吧…现在你让我给入门镜头去买一个好一点的超薄 UV 镜,我可能也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