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 iPhone 开发内幕
感谢苹果与三星的专利 “核战”,苹果才稍微肯让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开发产品的——如果你以为在苹果内部,产品的开发就好像外界传言般浪漫,这绝对是误解。在法庭上,苹果泄露出来 iPhone 原型机的设计就多于 40 款,还有大量 CAD 图纸,而这些都不过是冰山一角。
现在,连线的记者 Fred Vogelstein 对苹果的前员工进行采访,挖掘更多更深的内幕。
已经创业的 Andy Grignon,曾经参与第一代 iPhone 的开发,负责无线电部分,这是多么重要的一部分,就不必向大家解释了。而回忆起 2007 年 1 月 8 日,也就是乔布斯发布 iPhone 的那一天,他没有感到兴奋,而是觉得 “害怕”。
苹果粉丝满心期待 iPod + Phone 变为现实,乔布斯打算在今年(2007 年)满足他们的愿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布会出任何一点差错,都会是一场灾难。但糟糕的是,乔布斯提前为发布会排练的五天里,iPhone 仍偶尔漏接电话,网络也时不时会断掉,严重的时候甚至突然关机,这样的情况即使在发布会前一天仍有发生。
被逼到绝境的乔布斯大声对 Andy Grignon 怒吼:“如果我们失败,都是因为你。” 但在场的人都知道,如果发布会上出现这些小差错,乔布斯不会责怪谁,只是他太紧张了。Grignon 回忆当时的情况,“就好像即便把流程过一百次,每一次都仍会有一些小问题。这感觉可不好。” 而当时乔布斯也很罕见地被人看到完全崩溃的一面。
iPhone 发布会被视为最高机密。发布会场地 Moscone 被结结实实地围了起来。在后台,苹果建了一个电子实验室,用来测试手机;此外还为乔布斯搭建了一间绿色房子,里面放着沙发,以便他随时得到休息。门外,保镖 24 小时不间断地巡视着。每个人如果要进入房间,必须用自己的 ID 卡打卡,还有跟一份乔布斯亲自通过的主管名单进行核对后,才可放行。
第一代 iPhone 可谓一场豪赌。乔布斯要做的,不仅是引进一个新的产品种类,而且还要发布一个尚未完善的产品原型,而这款产品要六个月以后才能与公众见面,但产品线尚未搭建完成。当时全世界只有 100 部可用的 iPhone,但问题依然很多,如有的塑料机身外壳和屏幕之间有明显的缝隙,软件部分也有许多 bug 还没修复。
用于发布会上展示的原型机,它能够播放视频和歌曲,不过在一首歌播放完毕之前,就一定会当掉。当你发送邮件,然后再浏览网络的时候,它的表现尚算不错;但反过来,先浏览网络,再发邮件就会出现问题。
原型机有如此之多的问题,人们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令它看上去可以正常使用。
但问题是,直到最后一分钟,谁也不知道这些 iPhone 是否达到了可用的状态——到发布会当天,手机的无线电部分,仍然有不少问题。而且乔布斯所提出繁复的演示要求,没人知道会不会最终令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乔布斯希望其身后有一块大屏幕,能够实时展示他的操作,甚至能够展示出手指所点击的位置。之前有许多公司展示产品的方法是,用摄像头拍摄,然后视频传输到大屏幕上,然而完美主义的乔布斯却无法接受。为了达到理想中的演示效果,乔布斯让工程师们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改造舞台的视频网络,还有 iPhone 的机身后盖。
由于原型机的 Wi-Fi 性能并不稳定,为此 Grignon 和他的团队必须保证当天的无线信号有足够强度,而且还必须防止发布会上观众会使用到这条 Wi-Fi 信道——如果因此出现一丁点差错就不好了。但 Grignon 意识到,到场的有 “5000 个 Nerd”,如此一来即使隐藏了会场的无线网络 ID 也不凑效。为此,他修改了 AirPort 的软件,让它看上去像运行着日本制式的 Wi-Fi 频道。当时日本的的 Wi-Fi 禁止在美国使用。
当时发布会场所拥有来自 AT&T 的便携式无线基站,因此 Grignon 知道现场的无线信号是强劲的。然后,经由乔布斯的允许,团队稍微改变 iPhone 的软件设置,让手机信号永远呈现满格状态:由于发布会要持续 90 分钟,在这么长时间里,这部 iPhone 的收讯极易出现问题,为了不让现场的观众看出来,工程师必须要这么做。
不过,这些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第一代 iPhone 内存只有 128 MB ,由于软件部分尚未成熟,因此系统时不时出现可用内存过低,甚至是内存溢出的状况,导致手机死机或是直接重启。而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却要演示那么多东西,包括了打电话、找联系人、上网、收发邮件等等——如何保证 iPhone 原型机在演示那么多软件的情况下不出问题?Grignon 承认,当时他和伙伴们 “为此感到紧张。”
虽然乔布斯通常能够让人发挥潜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其实,他常常有所准备,比如 Plan B 什么的,这样即便再也没有时间,他也能继续下去。但在 iPhone 这件事上,他与全苹果公司上下一样,都没有任何的后路。iPhone 是一样彻头彻尾全新的事物。
时间回到过去,2001 年苹果发布 iPod 的时候,消费者不得不背上 2、3 部设备,有的用作收发邮件、有的用于打电话,还有的用于听音乐。而那个时候,乔布斯已经在他的小圈子里讨论开发一部手机的想法。但每次乔布斯与公司高管在电子邮件仔细检查这个想法的时候,总发现它和自杀无异。那时候,要完成像 PC 那样浏览网络、下载音乐、视频,手机芯片和网络速度都十分缓慢;另外,当时的手机已经能够胜任收发电子邮件的任务,但在这方面 RIM 已经稳稳地占据了市场。
除此之外,乔布斯还不乐意与任何一家网络运营商合作。他无法忍受运营商取得控制地位,即使当时所有的手机制造商都要听命于他们。2003 年,苹果曾经考虑收购摩托罗拉,但高管很快发现这笔收购对当时的苹果而言太大了。
苹果曾一度有机会成为 “虚拟运营商”。2003 年秋季,Sprint 开始将其一部分带宽打包出售,如果苹果购买了,那么它就有机会成为自己的网络运营商,而不必看其它人的脸色了。当时,迪士尼已经开始与 Sprint 商谈。而最终,苹果却与 Cingular 经过一年的磋商,签订了合约(后来该公司被 AT&T 收购)。
2005 年到 2006 年间,苹果一共有 3 部不同的 iPhone 原型。而当时为这个项目工作的人认为,最终苹果将制造出 6 款原型,每一款都有自己的硬件、软件以及设计取向。设计 iPhone 是一个极其磨人的过程,以至于第一代 iPhone 发售后,很多筋疲力尽的员工都离职了。
关于 iPhone 的软件部分,乔布斯要求它运行经过修改的 OS X——而这是一大挑战,没有人知道 OS X 在手机芯片上运行的情况如何。成千上万行代码被移除或是改写。因为实际的硬件还不存在,直到 2006 年之前,工程师不得不通过模拟来验证处理器的速度以及手机的电力情况。
iPhone 是首款实际运用 “多点触摸” 技术的消费级电子产品。关于多点触摸,该技术在 80 年代中期的时候已经开始研发。而苹果在 2003 年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要利用这项技术——根据最早参与第一代 iPhone 开发的工程师 Joshua Strickon 回忆,“故事是这样的,乔布斯希望制造一款设备,能够让他即使如厕时也能方便阅读电子邮件的设备——这是对这款产品的进一步要求。然而,当时工程师认为这样的硬件并不能保证电池续航,而且当时图形芯片的性能还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讨论应该怎么去做。”
在 2003 年加入苹果之前,Strickon 曾经在 MIT 里制造出利用 “多点触摸” 的设备。但因为公司内部缺乏利用多点触摸技术的一致看法,他认为苹果不会在这项技术上继续下去,于是,2004 年他离开了苹果。Tim Bucher,当时的苹果高管称,在利用多点触摸技术的时候,公司所遭遇最大的难题在于软件部分。OS X 最初的设计是为鼠标服务的,而非手指。
直到 2005 年,乔布斯才真正开始推动 iPhone 这个想法。Tony Fadell 回忆道,“他说,‘Tony,过来。我们正在做这些东西。你觉得怎样?你觉得我们能够从这些东西里搞出一部手机么?’” 乔布斯正在演示着什么,“天花板上吊着投影仪,将 Mac 的屏幕投射到 3、4 英尺大小的平面上。然后,你可以通过触摸,移动上面的东西,还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Fadell 意识到,这就是多点触摸的原型,但细节仍有待考究。然后,乔布斯与他坐下来,一起认真的讨论,到底这项技术能做些什么。
Fadell 当时对远未成熟的多点触摸技术进行商用抱有怀疑,但他知道最好不要对乔布斯说 “不”。“我知道该技术能做到什么。但要将这个装满一间房、不易量产的设备变为手机大小,而且数量是上百万台,还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可靠性。” 这下子有得忙了!“你得跑到 LCD 的供应商那里,了解如何将该技术嵌入到他们的屏幕中去;你得花时间在他们的生产线上;而你还必须校准颜色,保证每一块屏幕的表现。”“整个计划就是制造一部触摸屏设备。我们尝试了 2、3 种实际制造的方法,直到我们找到一种可提供足够数量产品的方法。”
虽然公司决定进行手机制造领域,但一开始苹果对手机所知甚少。之所以对 LCD 领域了解比较深,那是因为当时苹果的产品,不论 Mac 还是 iPod 都需要装备 LCD 屏幕。不管怎样,苹果搭建了测试中心,里面配备了人手模型,以及装满液体的人脑模型,用于测试手机的辐射。一位高管相信,第一代 iPhone 的研发一共花了 1.5 亿美元。
即便是乔布斯,2005 年的时候也不知道最终研发需要多长的时间。他找人制作了第一款 iPhone 原型,这部原型的外形和 iPod 一样,Click Wheel 被用作手机拨盘,里面则多了手机无线发射装置。尽管这样做能够让产品尽快面市,但这样并不够酷。
2006 年初,第二款原型终于比较接近乔布斯最终发布的版本。整部机子由铝镁合金包裹着,有一块触摸屏,运行着 OS X。尽管乔布斯和 Jonathan Ive 都为此骄傲,但因为缺乏对无线电的了解,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制作了一块美丽的砖头。2008 年离开苹果的 Phil Kearney 说,“我和 Ruben Caballero 不得不在会议上,向乔布斯和 Ive 解释无线电波无法穿透金属的事实。而这并不容易。大多数设计师也是艺术家,然而他们在苹果有着相当大的权力。他们还会问,‘为何不能搞亦如此细小的缝隙,好让无线电波传出去?’ 而你得跟他们解释,为什么这是行不通的。”
Jon Rubinstein 说,那时候,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在讨论到底手机尺寸得多大的问题上。“实际上,我被推着做两种尺寸的 iPhone,一款是正常的 iPhone,而另一款是 iPhone mini,就好像我们在 iPod 系列一样。我认为,其中一款可以是智能手机,而另一款则是傻瓜电话。但我们从未推动过小一号版本发展,因为我们必须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块。”
那时候,许多在苹果内的一流技术人员,都被要求减少其它方面的工作,将时间精力投入到 iPhone 项目。如果 iPhone 不成功,那么苹果就要面临相当长时间内没有重大产品发布的风险。而糟糕的是,因为公司当时万事以 iPhone 项目优先,不少不堪打击的一流人才开始萌生去意。
在乔布斯的保密主义的要求下,即便上百名工程师、设计师每周工作 80 个小时,也没办法向别人透露半个字。如果苹果知道了某人跟别人提及了该项目,那么炒鱿鱼就是唯一的下场。而在经理要求一个人加入该项目之前,必须在他的办公室上签署 “保密协议”,然后经理才会透露到底要你去干什么,但说完之后,你还必须再签署一份 NDA 协议,保证不会告诉别人。
Scott Forstall 回忆道,“我们在紫色的宿舍面前树了一个标志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因为俱乐部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不要谈论俱乐部本身。”“乔布斯不打算雇佣苹果以外的人来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不过他告诉我,我可以调动公司里的任何一个人。于是我把他们带到我的办公室,让他们坐下然后告诉他们,‘在你的工作角色上,你表现得十分出色。我有一个项目,你得考虑一下。我们不能告诉你是什么内容。我只能说,你未来不得不牺牲夜晚以及周末的时光,你会比之前最忙的时候都还要忙碌。’ ”
即便是供应商也蒙在鼓里。Marvell 提供了 iPhone 的 Wi-Fi 无线电芯片,而 CSR 则提供蓝牙无线芯片,他们都还以为自己在为新一代的 iPod 供货呢。实际上,苹果的确采用了而用来伪装的工业设计。而对待无线运营商 Cingular,苹果更加重视保密的情况。
不过,如此严格的保密,让苹果公司内部的气氛变得紧张。当时乔布斯在公司总部锁定了一块区域,Grignon 说,“他喜欢设置区隔。但对于那些没能参与(iPhone 项目)的人来说,这可是一个大大的 ‘去你妈的’。每个人都知道公司里的明星人物是谁,而当你看到他们不断地被拽出来,放进一个被玻璃隔起来、自己无法进去的大房子里时,这个感觉可不好受。”
而即便是参与了该项目的人,也不能自由的交流。硬件工程师不允许查看软件的情况,当他们需要用软件进行测试的时候,他们会获得一串 Proxy Code,而不是实物。反过来软件工程师也一样,他们用模拟器来测试硬件性能。至于 Ive 所在的实验室,更是神秘。它的位置就在大堂的旁边,每个人经过都会看得到,每次大门开启人们都想伸进脑袋往里面瞧一瞧,但没人真的打算这么做。Forstall 证明,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得必须经过四道关卡。
最终,iPhone 即将发布。Grignon 和伙伴们在大厅里紧张地坐着,乔布斯用 iPhone 播放了音乐、为了展示手机的屏幕他点来点去,为了让大家看到重新设计过的电话本他打了通电话,还语音留言。他发了一条短信、一封邮件,向大家展示在虚拟键盘上打字有多么方便,然后浏览了好几幅图片,并用双指放大和缩小。他打开了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的网站,让大家看到 iPhone 的浏览器有多棒。他还在 Google Maps 上找到了星巴克,并当众拨打了咖啡馆的电话。
发布会结束后,Grignon 已经喝醉——为了平复自己紧张的情绪,他带了一大瓶威士忌。在发布会上,每一个功能展示都顺利通过的时候,为展示功能所负责的工程师、经理就会喝上一杯威士忌,而直到最后一个功能也完毕,那瓶威士忌已经被喝干了。Grignon 回忆,“这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产品展示。”
题图来自 imore